特稿遊涌源自驅疫 連繫上下兩代

特稿
遊涌源自驅疫 連繫上下兩代

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大坑舞火龍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於去年成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主任廖迪生指,遊涌是一個重要宗教活動,對老人家特別重要。每年一度的遊涌亦有助凝聚大澳社區,即使大部份年輕人已搬到市區,遊涌將他們和大澳、以及還住在大澳的上一代連繫起來。

請出四廟神像巡遊

相傳在百多年前大澳有瘟疫,漁民用龍舟接載各廟宇的神像巡遊水道,驅除瘟疫。之後,這個當地稱為「龍舟遊涌」的傳統維持至今。
每年端午節,大澳三個傳統漁業行會:扒艇行、鮮魚行和合心堂會舉辦傳統「龍舟遊涌」活動。行會成員於農曆五月初四早上順序前往大澳四間廟宇即楊侯廟、天后廟、關帝廟、洪聖廟請出小神像,接返各行會供奉拜祭。
在五月初五端午節早上,漁業行會成員將龍舟扒到楊侯廟後寶珠潭山邊採集青草放入龍口,稱為「採青」,再以雄雞血混白酒灑到龍頭、龍尾及船身,稱為「喝龍」。儀式後正式遊涌,由龍舟拖住載有神像的小艇巡遊大澳的水道,沿途焚燒金銀衣紙,祈求合境平安。遊涌後,三條龍舟進行競渡表演,以娛樂神明。至下午,各行會進行「送神」,把神像送回各廟宇。
當天晚上,行會成員亦會聚餐,慶祝端午節,整個活動需大量人手,因此離開了大澳的年輕人也會在端午節回家,與親戚、朋友聚首一堂。《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