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看「鏗鏘集」,幾乎忘記了回歸前青馬大橋煙火盛放的美景。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笑容燦爛的陳太伴着真正的鐵娘子戴卓爾夫人在觀景台上按鈕,煙火就像瀑布般從大橋兩邊流瀉而下,把海面照得亮閃閃,教看的人忘記身在何方,只知是在焰火點燃的夢裏。可惜,這次青馬橋煙花盛會既是空前也是絕後。自此以後,橋成了平凡不過的高架高速公路,不再有煙花,不再是璀璨美夢的背景。
維港夜景亮麗,有山有海,有高樓有大宅,有閃照的霓虹燈。在這樣的景致下放煙花委實不錯,但每年三次,二十多年重複上演,重複看着同樣的浮華難免有些膩,有些倦。要是間中能再在青馬橋放放煙火,讓大家重溫舊夢,讓大橋再成流金之地,煙花盛會便不會再那樣例行公事,甚至找不到商業贊助。
不算愛熱鬧的人,對煙花盛會卻情有獨鍾,總覺得那真是「眾樂樂」的典範。任何人只要抽出時間,抬起頭,張開眼,打開耳朵,就能充份享受極致的視聽娛樂。大概看過幾十次煙花盛會,可每次當花火飛向人群,在頭頂綻放時,還是禁不住歡呼喝采,拍手叫好,覺得剎那的光輝即使不是永恆也教人難以忘懷。
能有這許多美好的經驗,原來得多謝一位毛先生。他家族三代都是煙火高手,六七暴動後煙花炮竹被禁,一度陷於困境;但是他們沒有放棄,更忘不了煙花下庶民的掌聲與歡呼聲,更忘不了五彩天空下的一張張笑臉,依然守住本業。到八十年代初煙花重臨,毛先生一家再有大演身手的機會。據他說,每次看煙花不是看它們如何精采繽紛,而是看它們的角度、高度是否合格,彈射是否順暢……。當大家沉醉在五光十色中時,毛先生則在聚精會神留意有沒有缺陷。
還好,毛先生聽到陣陣笑聲與歡呼聲,讓他可以年復一年的在香港夜空添上艷麗色彩。希望下一個農曆年,毛先生可以在青馬大橋上展展拳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