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曾經不厭其煩推介的蘋果,去年第四季業績再創新高,股價在場外交易時段衝上450美元新高,以逾4000億美元的市值,又再超越埃克森美孚,成為全球最大上市公司。不過,我相信450美元這個數字,即使對很多一直看好蘋果的人來說,也充滿着酸溜溜的感覺,甚至可能會有點心理不平衡。
低沽後買唔番 得個睇字
黎智英曾在他的文章說,朋友以50美元買入蘋果股票,70美元沽出。我的同事兩年前賣了自住的物業,呎價4000元,轉租屋,他認為樓市見頂,一直等待樓價下跌再入市,他售出的物業,現在的呎價是6000元。我敢肯定,黎智英的朋友和我的同事不會再買蘋果股票和香港物業,他們會不停向朋友提起這件事,一路講,一路唉聲歎氣,一路希望蘋果股價和香港樓價跌。黎智英的朋友和我的同事犯了一個行為財經學(BehavioralFinance)的普遍錯誤,叫Anchoring。
行為財經學的中心概念是,人不是理性動物,我們以為自己是精明投資者,其實受七情六慾影響,很多時候做出對自己利益受損的事情。Anchoring是我們對一個數字產生不合理的感情聯繫,其實這個數字跟你需要作的決定全無關係。黎智英的朋友和我的同事不容易忘記70美元沽出蘋果和呎價4000元賣出物業,這兩個數字像一個錨,留在他們腦海中。一提起蘋果和樓價,這個錨立即出現。
Anchoring左右投資決定
我們以為自己怎樣獨立、理性處事,實情是我們欠缺自信,在大海中要找一些自己感覺到有安全感的東西做水泡,例如一個以前出現過的數字,雖然這個數字在今日的環境已沒有意義。我們攬實這個數字不放,是因為我們骨子裏懶惰,不想去多想,Anchoring給我們多一條捷徑,例如一講起蘋果,立即想起蘋果以前的股價,一切考慮以這股價作指標。
叫人買蘋果最大的障礙是Anchoring。蘋果股價由2009年初不足100美元一條氣衝上現時的450美元,途中有很多人出出入入,除非一直沒賣持有至今,只要曾經沽出,Anchoring必定發功。很多投資者不想再碰蘋果,不是他們覺得蘋果不好,是因為他們根本不想再提起蘋果的故事,在他們的腦海中,只記得自己70美元沽出蘋果的慘痛經驗,或者更慘是50美元想買沒買,一直懷恨在心至今。
中國故事剛開始 有排升
我相信我怎樣解釋都無用,文字敵不過感情,70美元沽出蘋果的後遺症夾雜着失望、怨恨、不甘心等。但假如你能克服這些感情,願意暫時遠離這個累人不淺的錨,請耐心聽一聽蘋果的故事:股價急升後的蘋果,歷史市盈率不足13倍,若扣除每股100美元的淨現金,更跌至不足10倍。考慮到蘋果竟然仍能藉大批量生產而壓低零件成本,令上季的毛利率由38.5%大幅上升至44.7%,考慮到蘋果在內地的專門店,因為怕逼爆玻璃而要取消iPhone4S的首日開售,它的中國故事才剛剛開始,你就會發現,蘋果仍然是一艘超光速航空母艦,是價值投資與高增長概念兼備的股份,450美元儘管是新高,依然是超筍價。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