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春節1:拜船頭 魚穫豐

我們的春節1:拜船頭 魚穫豐

都說香港從前是個漁港,香港漁業全盛時期有數萬人,如今只剩一萬,香港仔曾泊有漁船二千艘,如今只餘六百。蜑家人乃水上人其中一種族系,但蜑家文化也漸漸消失,新一代蜑家人過年也不守傳統了。可幸南丫島建立了漁民文化村,經理明哥(鄭華明)數代都是漁民,漁民怎過新年?由他來給大家慢慢細訴。

記者:何兆彬
攝影:潘志恆
Model:[email protected]

船頭將軍最重要

「初二拜船頭將軍,等於一間公司每年擇時間開年,十分重要。」明哥解釋:「拜船頭,茶、酒、香燭、冥鏹一應俱全,船頭將軍即木龍大將軍,是道家的神靈,祂沒有神像,沒有形象,祂保護每隻漁船的安全。每隻船都會選『船頭桿』的位置來拜祭,就算沒有船頭桿,也在同一『頭圍』的位置。餸菜方面,必須準備一味『漁蝦大信』,有魚有蝦,大信是甚麼意思呢?其實就是收穫豐富之意,以往我們會問人:『大唔大信呀?』就是魚穫幾多的意思;另有豬肉,漁民生活較清貧,沒有燒豬的,豬肉只是烚熟,也會加上豬脷,代表大吉大利,或加上豬大腸,代表『搵長』;另有一碟『樣樣有』,內有生菜,代表生財;芹菜,代表勤勤力力,又有葱蒜,也代表『搵長』,要留意水上人注重意頭,生菜呀葱呀,全部都有根,不切菜頭,因為無頭就不吉利嘛!」全部餸菜放在一個大木盆上,開飯前,當然要先敬天,開始拜祭。明哥把香點上,再開始念經文:「船頭將軍在上,弟子鄭華明,祈求在新的一年,船頭將軍庇佑,風調雨順,魚蝦大信,網網千斤,年尾定當籌謝神恩!」拜上三拜,然後典酒典茶,船頭上茶酒各有三杯,先拿起中間一杯,典在船頭上,然後再典其餘兩杯,再把茶酒添滿,代表添福添壽。船頭桿上早已綁上了寶牒,另有一份「大神衣」,翻開神衣,內有龍形圖案,專門作拜船頭用,另一頁印有男裝鞋、一份寶牒、一份「長命富貴,天解賜福禎祥」、一份「貴人符」。明哥說,「點上了火,拜祭後,我們會把衣紙放在船頭左方前的鐵籠燒掉。船上的規矩,是左方為吉位,右方為地主位。由於漁船都由木頭造成,容易着火,要份外小心,這鐵籠會吊在船外。」

■魚排上除了展館,另設有釣魚場,模特兒Rainbow半分鐘就釣到魚了。釣得的魚,可決定是否把它帶走(收費由鱸魚$90至龍躉$888不等)。

■以往的漁民都穿唐裝,這兩件則是禮服,他們一生人只有一件,結婚又好,大喜慶又好,都穿它!

■男人平日穿唐裝,女人穿的在右邊開扣,以方便餵哺小孩。

■女漁民的頭巾,平日用作防潮濕,但偶爾會變身成包袱!

魚排建立文化村

明哥以往一直做漁民,做了幾十年,到公元2000年後,是公認的魚業低潮,「做漁民,每月搵幾錢都唔知,上岸打工就穩定啲。本來2000年我跟我哥去做了一隻新船,但見勢色不對,這邊老闆又找我幫忙──因為我當漁民時已常接受訪問,介紹漁民的生活文化,結果我就離開了漁業。我哥到現在還有打魚,但已是半退休狀態,不是每天都開工。」南丫島漁民文化村06年開張,設於一個魚排上,參觀者先在索罟灣買了入場券($60),再到碼頭搭街渡出魚排,約三分鐘就到。文化村上,介紹了各種漸漸消失的漁民文化,假日及夏天這裏熱鬧到不得了,冬天稍為淡靜,但採訪期間,仍有數名客人到來,坐在魚排一角,靜靜釣魚,就是貪這裏夠安靜,偷得浮生半日閒。

■文化村內有一隻木龍船,這是歷史證明,因為如今的龍船都以玻璃纖維製造。此船長30呎,只算是小龍,大龍長達90呎!

■這失傳釣魚技術叫「引䱽板」,以往漁民用小船拖着「引䱽板」,䱽魚(特別是打平游的黑䱽)就會跟隨其後,漁民會把牠們引到網上,再收網捕捉。

■好老舊的木桶,最前為蝦桶,下有以木塞堵住的小孔,原來捕蝦後必須加冰加鹽以保新鮮,但水溶後必須「放水」,然後再重新加冰加鹽。

開年拜神攞頭彩

■模特兒Rainbow跟隨明哥,試試開年的儀式,拜拜船頭。過年時,船頭就是會這樣佈置,貼滿了揮春及紅錢。

■明哥念漁民禱文:「船頭將軍在上,弟子鄭華明,祈求在新的一年,船頭將軍庇佑,風調雨順,魚蝦大信,網網千斤,年尾定當籌謝神恩!」

■點過了香,就要典酒典茶。

■典酒典茶有規矩,先典中間一杯,再典左右,然後添滿,代表添福添壽。

■然後燒「大神衣」:神衣上有神龍標記,是漁民專用的。

■神龍下,有一對男裝鞋。

■「長命富貴,天解賜福禎祥」

■點了火,拜三拜。船頭上寫上「船頭將軍」是為了讓讀者明白,漁民拜祭時是不用撰寫的。

■拜祭後,為免危險,都會在船頭左方的鐵籠內燒掉,儀式到此就算完成了。

南丫島漁民文化村

開放時間:10am-7pm
票價:成人60元、小童及長者50元
地址:南丫島索罟灣養魚區(近索罟灣碼頭)
電話:29828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