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我記憶猶新的,是中國呼吸病理學權威鍾南山教授的一個長三角理論。
為紀念建國六十周年,香港醫學會兩年多前邀請他來港講學。席上他提出,目前醫療系統,將大部份資源投放在治療上,即長三角闊的一邊,而不是預防上,即三角最尖細的位置。他認為這是錯誤。我們應該將長三角倒轉過來,把資源多放在預防身上,日後治療開支便可相應減少。我非常同意他的看法。
就以乳癌為例,目前最多患者是第二期,九成人要做手術、化電療及吃藥,若再加上昂貴的標靶藥,病人要「食」全餐,至少花費六、七十萬元。上述治療費,還未計及較嚴重者,日後復發的後期開支。
若患者於發病初期便發現,只須動手術而毋須進行其他治療,十多萬便可以,較全餐節省三、四倍。怎樣及早發現?便是要推廣普查,鼓勵市民大眾及早檢查。
香港乳癌基金會其中一個主要工作,是每年進行一個與乳癌有關的實況調查。今年九月發表的,已是基金會第三份報告了。今次焦點在於,不同地區的關注點各有不同,例如位於深水埗、黃大仙、觀塘較貧窮區域,有檢查習慣的女士較少,但患上三、四期乳癌的人數較多。報告發表後,衞生署亦有來電跟進。乳癌在香港已經成為女性中發病率最高的癌症。
我們更希望是政府能正視乳癌的普遍性,研究推行有關乳癌防治的全面檢查計劃的可能性。
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
張淑儀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