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停止跳動,四分鐘內腦部就會因缺氧而壞死,搶救心臟停頓的病人十萬火急。
在醫院內發現病人心臟停頓,在場人員要馬上開始心臟外壓及人工呼吸,再召喚急救隊。急救隊包括內科和麻醉科駐院醫生,收到召喚馬上趕到現場,主持氣管插管、打點滴、注射強心針、電擊心臟等一系列的急救程序。
搶救的過程極具戲劇性,可惜能從鬼門關扯回來的病人不多。因心臟病發、藥物反應或窒息缺氧等引起的心臟停頓,搶救成功的機會尚有一線;病入膏肓,油盡燈枯的病人,心臟縱能靠強心針暫時恢復跳動,鮮能有奇跡出現。難怪護士們在背後謔稱心肺復甦為「做大戲」。
危重病人情況轉差,醫生向家屬交代病情時,或會和家屬商量:一旦心臟停止,應否繼續搶救,抑或讓病人安然而逝。倘若家人同意,病人的病歷上便會加上一個NFR(NotforResuscitation)的標記,表示病人離世時毋須召喚急救隊。
這是個最不討好的任務:親人病危,家屬心情激盪,要摒除情感,冷靜地作決定並不容易。生離死別自然捨不得,對親人離世未有充份心理準備的,聽到醫生說「不再搶救」實不易接受。就算明知絕望,受了數十年養育之恩,感到劬勞未報的子女,「同意不搶救」這句話也極難說出口。
數年前杜克大學的教授,曾在醫學的龍頭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了一篇發人深省的文章,拿在幾個受歡迎的電視醫療劇集中搶救心臟停頓的成功率和真實世界比較:在ChicagoHope(杏林先鋒)成功率是64%,ER(仁心仁術)是68%,在Rescue911竟達100%,而在真實世界成功搶救的只有約5%。
這些劇集仿真度極高,令觀眾恍如置身醫院急症室。從事這統計的學者提出:市民大眾看了這些節目,會不會對搶救存了過高的期望?
鍾尚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