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醫院管理局「手術成效監察計劃」報告顯示,緊急手術死亡及併發症表現最差的兩間醫院,是仁濟及將軍澳醫院。該局專家指,仁濟人手緊絀,每名外科醫生去年平均接收約300宗急症,是醫管局之冠;部份醫院外科及深切治療部合作不足,令病人手術後欠缺支援,影響手術成效。
醫管局手術效監察計劃總監袁維昌表示,該局2010-11年進行2.3萬宗大型及超大型手術,17%個案出現併發症,死亡率3%,90%死亡病人因本身患其他疾病。仁濟醫院每名外科醫生平均去年接收約300宗急症,而其他醫院一般外科醫生平均接收約200宗。
仁濟連續三年排榜尾
該局外科中央統籌委員會主席莫碧添表示,除人手不足影響手術成效外,最少兩間醫院外科及深切治療部(ICU)合作不足,「大家價值觀唔同,外科醫生認為要做手術,ICU醫生認為唔值」。因雙方溝通及深切治療部病床不足,令部份病人手術後不能入住ICU,要在普通病房用呼吸機,情況不理想。
莫又指,多數緊急手術有一至兩個外科專科醫生參予,即部份手術沒專科醫生,他建議在可能範圍下手術應盡量有專科醫生。此外,部份病人可利用X光介入方法,經皮層穿刺引流膿瘡,但部份醫院放射科人手不足,病人要再開刀做手術而增加風險。
對於仁濟醫院連續三年排榜尾,莫表示,該院應將大型複雜手術轉往聯網內其他醫院進行,但袁維昌指仁濟繼續進行有關手術無問題。
莫續指,人手與收症比例僅次於仁濟醫院,手術成效並非最差,顯示手術成效除取決於人手外,亦取決於部門文化及價值觀。報告建議重新檢視該院外科管理層,一些傳統由外科收症的個案,如胃出血但沒休克,則應轉由內科收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