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慢阻肺病是本港第五位疾病殺手,每年有逾千人死於此病,患者若控制病情欠佳,更隨時出現稱為「肺病發」的急性發作,有呼吸系統科醫生表示,若病人在首兩年均曾病發,第三年也病發的風險高達七成以上,發作的次數越多,死亡風險也會提升。
新治療加患者自我評估
慢阻肺病急性發作需入院的患者估計佔公立醫院內科病床約一成,顯示不少患者的病情持續未受控。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吳健聰指出,此病無論對病人的生活質素、入院風險及死亡率等,嚴重程度與心臟病發作相似,患者不能掉以輕心。他引述加拿大一項研究發現,8%肺病發患者入院後死亡,即使病情好轉出院,一年內的死亡率也達4%。
他說,病發的次數其實可用於預測病情是否反覆的指標,若病人在第一、二年也曾肺病發,到第三年再發作的風險達71%,相反,首兩年都沒有病發的患者,逾七成人第三年也不會病發。
為了提高患者控制病情的意識,去年底最新修訂治療慢阻肺病的國際指引,加入病人自我評估症狀的部份,再配合傳統的肺功能測試,評估病發風險。吳健聰表示病情屬中等程度的患者,若只測量肺功能,結果未必會太差,即肺功能可及正常人五至八成。根據以往的治療指引,只在病發時才使用類固醇藥物,但這些患者有可能已出現冲涼或行樓梯會喘氣等,影響日常生活的症狀,病發入院的風險也會提高。
他表示在新指引中,加入病人自我評估部份,例如咳嗽、胸口繃緊、肺有痰、上樓梯喘氣、睡眠質素等,較能反映患者病況,並可及早使用消炎長效氣管舒張劑改善症狀,減低急性病發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