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意、法等國拍賣國債,成績尚可,本為歐債危機降降溫,不過,評級機構標普在上周六一口氣調低9個歐元區國家主權評級,連歐洲「二哥」法國都無面畀。令人聯想今年內要解決歐債危機,談何容易。在此大勢下,美元避險的王者地位,將越強,流出中國資金之勢,年來料常見。
美元強,人民幣相對便弱下來。剛巧,中國商務部副部長鍾山於上周五在港報喜,指中國可望於今年成為全球貿易第一大國,奪去美國一哥地位。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的貿易總額為3.64萬億美元,按年升22.5%,與美國第一貿易大國比較,差距最多只有1500億美元,相當於中國貿易總量4.1%。的確,中國只要再修正鼓勵出口的政策,不難問鼎全球貿易一哥地位。
或受累出口投資弱
不過,外圍經濟未穩,中國今年在換屆之年,小民認為中國就算要力谷貿易,其旨在保經濟,兼長線部署加強人民幣作為全球貿易貨幣,名次之爭次之。
小民在中國海關網查閱中國在過去2年的貿易數據,數據顯示中國主要貿易伙伴歐美兩大經濟體,2011年的雙邊貿易總金額,均現增速減慢,2011年中歐雙邊貿易總金額為5672.1億美元,金額雖較2010年的4797.2億美元為多,但增速則由2010年的31.8%大降至18.3%,中美貿易亦現相同現象,2010年中美雙邊貿易總金額有3853.4億美元,增速不弱,有29.2%,去年增速急回至15.9%,金額有4466.5億美元。
歐美貿易活動動力減,金磚五國其3包括巴西、俄羅斯與南非等,去年經濟則增速驚人,分別有34.5%、42.7%與76.7%。不過,金額則只有842億美元、792.5億美元與454.3億美元。亦即是說短期內,新興國家難以取代傳統市場,歐美貿易縮,對中國以至全球,不能輕視。
要知道,出口、投資與內需近年一直拉動中國經濟,中國貿易伙伴經濟弱,影響中國出口即影響製造業。而人民銀行公佈外滙佔款已連續3個月下跌,代表在中國的資金回老家,亦即易影響直接投資,說到底,打工仔怎會有運行,內需挑大樑效力亦將被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