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堂:51歲出道 藝術界奇人

元氣堂:51歲出道 藝術界奇人

《壹週刊》稱他為藝術界奇人。
他叫謝克,15年前到新加坡開辦畫廊,賣岳敏君等中國前衞藝術家,生意上了軌道,51歲的他卻突然到北京「出道」,成為年紀最大的藝術界新人。談到捧起一眾內地畫家,他說「不是我炒起的,我哪有這個能力!」當內地的藝術家由貧窮漸變富翁,他卻調轉,富足了才去當藝術家。

記者:何兆彬
攝影:蔡家輝

西人不喜歡水墨

謝克甫進入壹傳媒大樓就說:「這個大堂很值錢,這些黃永玉的畫作每張都過百萬。」這就是專業眼。這專業眼是怎訓練出來的呢?70年代他在TVB設計部做「片頭」,後來在大一設計學院教過,96年移居新加坡,搞藝術博覽(ArtFair),再成功搞畫廊,證實自己既懂藝術又會計算,「其實我一直想做純藝術工作者。雖然沒做過,但我眼睛受過訓練。又因為在北京住過,早就認識了一些藝術家。我發現自己喜歡的作品,往往更受西方人歡迎,可能是因為我品味較偏向西方,又有民族味道。」但他也交過學費:「原來西人並不喜歡看山水畫的,他們覺得黑漆漆,放在家中不愉快。」聽過以上這番話,再看謝克的畫,更覺它們顏色鮮艷,又充滿中國元素,謝克承認作品很有「賣相」。其實他還沒出道時,就指點年輕畫家了,「我年紀不小,又教過書。好多藝術家能畫出不同風格,但不會突出自己。他們生活很艱辛,如果畫這個又不賣,畫那個又不賣,會很沮喪!」他們到底欠了點甚麼?公關小姐插嘴:「他們市場觸覺差了少少。」謝克馬上指正:「藝術家不能講市場觸覺!通常他們顏色、或畫面,不是到達人人可接受的感覺。若你畫好了,放在倉底一輩子,也就沒有人看到了……」

■(左)《信念》:小童蒙上雙眼,腳踏着毛主席紅簿仔,手上拿着比自己還重的金塊;(右)《招手》:小孩蒙着眼,站在中式小凳上,學着毛主席向大家招手。謝克深明怎樣的作品有賣相,他的雕塑,二呎許高,一件賣近十萬。

■另一作品,小孩撐着明式官帽椅,作起飛狀,這作品叫《騰飛》。

民族設計 識才敢用

當年他本來在TVB工作,「香港始終是西化一點,當年我們搞廣告設計,算是較西化。」他喜歡中國傳統文化,1980年他到了北京讀傳統裝飾性藝術。30年前的北京物質匱乏,人很單純,他當時又年輕,心很熾熱,「曾經由北京坐到昆明,全程無位坐,全程共39個鐘!買唔到票嘛!」謝克在大家覺得中國風還是很老套的年代,早就對此產生濃厚興趣,「其實香港人與中國畢竟是脫了節,我們對中國文化不大了解,所以我學了這個,回港就到了大一教書。」
80年代初,他在大一教「民族設計課程」,驟聽老套,卻原來十分實用,「其實香港人的根就在這裏!但如果你唔識,就唔敢用,識的話,就是你設計一個月餅盒也好,甚麼裝飾性的設計也好,都會用上。」他全職在大一教了六年,後期同時在理工(當年未叫理大)教民族設計,又寫了兩本中國民族設計的書,「每本十萬字,相片也多。」他說:「教書太辛苦了,本想不教,寫書過日子就好了,87年台灣出版社給我的稿費是十萬元!但沒想到88年台灣突然解嚴!台灣的學者一下子都能到中國旅遊了,都湧到內地去自己寫書,再不用靠我了。」結果他離開了學校,自己辦出版社,搞一些創意產品。96年,他移居新加坡,辦ArtFair,搞畫廊。「設計圈競爭更大,如今做藝術反而沒那麼厲害。」

■當年曾在麗的做片頭,做過《太極張三豐》及《大內群英》。

■《重逢》2010
「香港最寶貴的,就是法律制度。在香港的天空上,同時會有紅(中國)、及藍(台灣)的飛機經過。」

■《變》2009
螻蟻翻過毛主席紅簿子的小山頭,奔向明天。

■《基因》2010
紅的是中共,綠的是民進黨?想一想。

■《同到老》2010
繼續沾點政治議題,玩藍(台)、紅(共)共融,和諧但不算爭議性。

趁病變藝術家

五年前謝克從畫廊抽身而出,開始創作。如今畫廊由太太打理,卻原來謝太本來是他在大一的學生,「她是高材生,畫作不錯,認識她時我25歲她17-18歲。」結果太太21歲就嫁他,相夫教子。怎麼離開畫廊生意,51歲才出道做藝術家?「我理性時,會預計到一件事幾年後成不成功;但看到藝術品,我又想到神不守舍。記得我代理過女畫家閆平的畫,當年她還沒有很紅,有一幅小畫,賣出後我一直記掛在心,過了好幾年,才輾轉間又回到我畫廊,我就把它一直留在身邊。」2003年沙士期間,生意淡薄,謝克曾一度再提起畫筆,「當時全個亞洲都沒生意,於是我再執筆,畫了幾個月,但疫症一過去,又再忙起了。」
2006年,謝克剛過50歲,身子開始出毛病,思考人生下半場:「壓力太大,有一段時間我有抑鬱症,我惟有離開這個環境,當時我想不如藉此成就我去做藝術家的願望吧。想過回香港,但香港生活更忙碌,於是就到了北京。」51歲做藝術家,優點是財務自由,可以全職做夢,「其他藝術家剛畢業,手上沒錢,得為生活籌謀,我環境好一點。」他的工作室佔地萬五呎,位處五環區,可惜北京地價狂升,租來的地近日被收回,「大陸收地,都在冬天收,因為較容易收嘛!」。謝克惟有搬去了較小的新工作室,「現在就小了,縮到5,000呎。從前我工作室內還有草坪呢!」──五千呎當然也不小了。

■《優良DNA》2010

藝術家變富豪

「北京空氣差,吃也一定沒有香港好。但當地創作氣氛好,他們叫這做『江湖』,大家拚了命去創作,每個月再拿出來發表、討論,這對我是有利的。」北京有幾萬人在做創作,大家一見面就談創作,「單單宋莊就有幾千人了。我有國外的經驗,又年紀稍長,我有我的優勢。」缺點呢?「我很拚命,也很緊張,因為好話唔好聽,人家三十歲以後還有三十年,但我沒有呀!所以一做起來我就像火燒身,去年在北京做了一個個展,今年參與了一個聯展。」北京除了藝術氣氛濃,創作還有很多優點,「例如要做雕塑,要鑄銅要造模,我自己一個怎麼做?現在我們會先做一個泥模,再拿到河北翻模。」同一件作品,謝克每款做八個,他解釋:「國際藝術標準上,十件以下都是原作。因為做雕塑的成本太貴了。」
回香港辦展覽,很多藝術圈中人都會說:嘥氣!他費巨款,包一個貨櫃把作品搬運回港,但可預期反應一定不如在京城,謝克說香港畢竟是自己出生地。「在北京辦展覽,永遠不愁沒有人來觀看的。只要作品是有特色,有宣傳,幾萬人少不了。」內地有人,也有錢。曾蔭權把今年香港定為設計年,資助業界3,000萬,謝克說:「3,000萬?北京一搞就資助300億,京城2,000萬人,香港人口是它1/3,若資助有1/3也該有100億嘛!」有了錢,藝術家也變了富翁,像謝克畫廊代理的楊韜就承認身家過億。「從前他們都是窮光蛋,現在至少有幾十人都是富翁。」至於國內藝術品,謝克說:還有上升空間。他是中國大好友。

■謝克的北京工作室,萬五呎,可惜已被收地。

藝術領地——謝克作品展

日期:2月23日至2月28日
時間:
10:00-20:00(2月23日至2月27日)
10:00-18:00(2月28日)
入場:免費
地點:香港灣仔港灣道二號藝術中心五樓包氏畫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