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問題,千萬千萬大意不得!現在不努力,將來後悔莫及。」中國近代人口學家馬寅初在建國初期,與毛澤東就人口政策舌戰時,曾這樣疾呼。今天,我看到香港的人口問題,已涉及到多個民生層面,如婦產科資源樽頸、填多少海、樓宇供應等,民怨也受掀動,但本港的人口政策,不但被動,而且如瞎子摸象,建基於很脆弱的假設,我有點感受到馬寅初當年的心境。
幾乎所有公共政策均需要倚賴人口的估算及分佈,來分配資源及訂定優先次序。不過香港的人口面對的變數特多,一來每日150個內地單程證配額,港府並無審批權,無法控制給予那些人居港權,二來近年雙非(父母均非香港居民)產子的個案急增,已由2001年的620宗,急增至2010年的3.3萬宗,連同單非(港人父親內地母親)達到4萬宗,佔去全港出生嬰兒的46%。相反,本地婦女的生育率持續低企,意味靠自然增長,本港人口將持續萎縮。
竟估雙非嬰兒零增長
我同意,政務司司長林瑞麟上周所講,內地孕婦來港生育的子女,日後可能成為補充香港人口的新血,適宜正面看待,因勢利導,不過他們成為新血的可能性有多大,卻影響深遠,因為無論教育、醫療、房屋、經濟生產力,均很受他們的取向影響。他們若不回流,對香港來說只是一個數字,毫無意思。
雖然,雙非嬰兒成為香港未來人口的最重要變數,但我看港府在做預測時,有一定的粗疏成份,若按這預測去規劃未來,有可能出現垃圾入、垃圾出(GarbageIn,GarbageOut)的情況。
好像最近港府研究大填海,公佈25個初步填海選址,以預留土地供應,便是建基於2039年的890萬人口預測。不過,有關預測的兩大假設,雙非嬰兒的數目,及他們返港居住的比例,我看着看着,竟然有點滴汗。
翻查統計署於2010年公佈的這份2039年人口推算,發現890萬的數字,當中包括未來30年將會有278萬嬰兒在本港出生,其中53%,即147萬為內地婦女在港所生。147萬何來?是假設每年雙非產子固定於2012年的4.3萬名,而單非產子則於6500名見頂。
會否來港定居 變數大
雙非產子過去10年的複式增長為55%,假設在2012年後的27年突然零增長是否合理,我有很大疑問。這與近年轉趨穩定的單非產子個案不同,因為雙非家長是為子女拿居港權而來,是為較佳醫療服務或教育而來,是迴避內地一孩政策而來,隨着內地中產階層越來越大,越趨富裕,雙非產子的需求只會更多。
另一個重要假設,即這些雙非嬰兒有多少會來港定居,統計署所用的假設為52%嬰兒最終會在20歲前來港定居。這數字是如何得來呢?是基於統計處自2007至2011年進行了數輪「內地女性在香港所生的嬰兒統計調查」,及跨境出入數據後,得出的分析結果。我不會懷疑有關調查的抽樣,因為它幾乎訪問了近八成雙非家長,我只是懷疑這些家長的意向是否作得準。因為受訪父母逾五成在廣東省以外地方居住,在港居住的不足1%,他們要如何安排子女在港接受教育以及成長,甚至長大之後在港居住,是重大的決定。
問卷中表達的意向,與真實情況是否脗合,我看與在街頭問港人有無計劃移民,然後據此預測實際移民數字一樣武斷。
事實上,有關比例可以很飄忽,統計署自己亦認為,問卷答案會受當時的社會事件及經濟氣氛所影響,好像2009年金融海嘯期間,表示有意讓子女最終留港的家長便急跌至30%,而且幾次調查的提問方式及字眼均有所不同,誤差難免。
不過,這個五成的居港比例,卻被林瑞麟引用來說明人口政策成功,土木工程拓展署及規劃署用來決定填海面積及選址,連投行花旗,亦引用來建議吸納地產股,認為按調查推算,每100個雙非嬰兒,將在11年內帶來40個住宅需求,因而得出今後3年的雙非嬰兒在港住屋需求為6817、8325及9555個私人單位,差不多霸去新增住宅供應的六成!
乏整全方案 靠部門執生
我認為,香港面對的人口挑戰,隨着內地雙非產子日增,能見度相當低。統計署假設雙非嬰兒數目於2012年打後27年固定於每年4.3萬個,是誤差可以很大的假設,而引用問卷調查認定52%的雙非嬰兒將最終來港定居,落差也可以是天與地之譜。我同意,這可能是暫時可以倚賴的最佳數據,但不代表就能反映事實,極需不斷修正。
香港的人口政策,既缺乏主動權,面對的變數又多,建基的預測包含很大誤差,港府又缺乏一套整全的方案去操控全局,任由各部門在樽頸出現時自己執生,想想這個影響香港未來最重要的課題,竟然這樣處理,令潛在的人口紅利,變成觸發族群矛盾衝突的爆發點(由婦產科資源緊張事例可見),能不為香港的未來擔心嗎?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