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印良品 - 邁克

有印良品 - 邁克

香港人集體普遍擁有「名牌」意識,只不過是近三十年的事,社會學家做研究,大可以用這項改變當轉戾點,作為殖民地進入消費新時代的標誌。舉個例子,直到早兩年在沙田文化博物館看「梨園生輝」展覽,展品包括任姐一雙漂亮的皮鞋,我才醒悟她生前穿着迄今仍然教潮人趨之若鶩的飛甩雞毛。當時的娛樂版完全沒有做足下文章,因為寫了也是白寫,一般讀者根本不知道有這樣一個矜貴的意大利牌子,毫無八卦效應可言。
哉絲尚未啟業,大細I.T還沒有在街頭巷尾林立,不過虛榮心還是蠢蠢欲動的,像天地圖書去年出版的《經紀眼界》,精選四七至五八年高雄在《新生晚報》連載的經紀拉系列,便提到犀飛利自來水筆、鴉路恤等來路貨,可見上世紀中葉活躍中區的小資、大腕和邪牌,已經努力不懈為崇尚牌子的購物精開路。名牌入侵小市民日常生活,最大弔詭不是天天呻供不起樓的打工族何來鉅款買完一隻又一隻LV袋,而是哪些嘜頭可以名正言順榮登金榜。香奈兒和狄俄等等少數由第一日就服務千金小姐豪門貴婦的老字號,地位自然毋庸質疑,愛馬仕此等操皮革生涯的先驅,也肯定是有印良品,但於原產地製造青春便服的成衣商agnesb,憑什麼被塗上閃閃令的金漆,而且還撈過界經營餐館副業?然後,西班牙佐丹奴Zara,美國利工民Gap,北歐波仙尼H&M,統統在求牌若渴的異鄉扶正,即將登陸的肌肉特賣場A&F,當然不會例外。勞力士是名牌,Swatch也是名牌,你說好嬲抑或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