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參茸海味店劏客招數層出不窮。消委會去年接獲305宗涉及海味店投訴,按年上升34%,當中「以斤代両」投訴更按年激增88%至220宗,投訴人幾乎全為訪港旅客,85%屬內地客。消委會指有海味店職員扮懂睇病,游說旅客購補肝腎藥方,並隨即將藥材磨成粉,結賬時售價卻高達2.8萬元。
多向內地客埋手
消委會在新一期《選擇》月刊,引述多宗劏客個案。內地遊客李先生去年4月到參茸藥行購藥品,藥行店員知他是遊客後,即指他身體欠佳,須接受調理,否則肝腎都有毛病。李半信半疑下接受店員開出藥方,店員說藥材很便宜,如雲苓8元,三七花8元,石斛則要385元,但拒透露確實價錢;另一店員則將藥材磨成三瓶粉末。
到付款時,店員聲稱用信用卡會有禮品,李先生於是以卡付款,細看賬單後,價錢卻高達28,656元。李報警後,藥行雖願取消藥單,但堅持要他花5,000元購其中一瓶藥粉,李被迫就範。他其後向消委會投訴,要求協助退款;店方表示雙方已簽署了和解協議書,拒絕要求。
以斤代両的銷售手法仍普遍,港人王女士在元朗市中心看見數名婦人擠在藥房門前攤檔挑選鮑魚,頻叫「好抵」,檔主高叫「200蚊鮑魚仔任揀益街坊」,她詢問過售價為200元一斤後,決定買一斤,並以信用卡付款,回家後才驚覺價錢貴了16倍,收費為3,200元。王其後發現交易由一間海鮮及熟食公司過賬,消委會曾去信及致電該公司,但不獲回覆。有旅客亦投訴指在港藥房買到含不知名藥材的假冬蟲草。
消委會宣傳及社區關係小組副主席許樹源指,參茸海味是訪港旅客到港選購的熱門產品,投訴個案增加相信與旅客人數上升有關。消委會總幹事劉燕卿指,在旺角等遊客區時有攤檔售賣蔘茸海味,籲消費者留意,並建議當局加強巡查,若不良銷售問題持續,不排除公開店舖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