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終審法院裁定在港出生但父母皆為內地人的莊豐源勝訴,讓在港出生的內地人可獲得港人身份(莊豐源案);2003年內地開放自由行,正式為赴港產子的內地孕婦打開大門。面對蜂擁而至的內地孕婦,2011年政府宣佈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的限額:公私營醫院接收內地孕婦最多合共34,400人,其中公立醫院佔3,400人,私家醫院佔31,000人。
逢星期一、五刊出
為甚麼內地孕婦蜂擁來港﹖
1.中國內地一孩政策
中國採用「一孩政策」,限制每一家庭只生一個孩子。違例家庭將喪失房屋及免費教育權利,同時也須繳付罰款。不少內地父母來港產子以逃避內地政策的限制和懲罰。
2.香港較高的醫療技術和醫德
香港醫療服務完善,醫療技術先進;香港醫療人員廉潔奉公,甚少出現受賄的情況(內地醫生仍普遍存在收取病人家屬紅包的情況)。
3.子女的香港居留權
內地孕婦在香港所生的子女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資格並享有眾多社會福利:免費12年教育、公立醫院醫療福利、社會保障福利等;同時便捷出國發展(持香港特區護照可免簽證進入全球134個國家和地區);內地父母也可申請單程證成為港人。
4.較高的榮耀感
隨?中國內地經濟起飛,富有階層以各種方法炫耀財富,香港醫療素質較佳,費用高昂,成為內地富有階層炫耀財富的動作。
來港產子帶來甚麼問題﹖
1.本地孕婦床位不足
內地產婦湧入香港產子,由於香港孕婦沒有使用香港醫院的優先權,在需求大增的情況下出現床位不足問題,導致香港人普遍出現不滿情緒。
2.沉重醫療負擔
增建醫院需要較長時間規劃和準備,例如選址、醫療器材、醫療人員的培訓等。供應未能短期內增加,同時私家醫院高薪吸納公立醫院婦產科醫療人員,導致公立醫院醫療人員嚴重短缺,增加了醫療負擔。
3.增加醫療風險
內地孕婦一般產前檢查不足,香港醫生沒有孕婦的病歷記錄,增加了孕婦和嬰兒的生產風險。
4.長期社會福利負擔
在港出生的內地嬰兒可獲得港人身份及享有香港的社會福利,例如津貼醫療服務、房屋福利、免費教育福利等,增加了香港政府的潛在福利開支。
5.增加政府制定政策難度
香港政府未能確定佔香港出生人口接近一半的兒童是否會到來香港讀書、居住及就業。基於這些不確定性,政府未能制定準確的規劃,例如政府在決定是否殺校時,應否把這些內地嬰兒的教育需求考慮在內。
香港政府有甚麼解決辦法﹖
1.長遠增加香港醫療供應
政府可以興建更多醫院,增加醫療供應以解決內地和本地產婦床位不足問題,甚至有聲音指香港可趁機發展醫療產業。但是內地嬰兒仍有香港居留權,未能解決長遠的社會福利,教育負擔和增加制定政策難度的問題,因此這只是治標而非治本的方法。
2.取消內地嬰兒在港出生享有居留權
香港政府可邀請人大修改基本法內相關條文,取消內地嬰兒在港出生後享有居留權的資格,消除內地產婦來港產子的誘因。這較為複雜和有爭議,但無疑是最有效的解決辦法。
3.限制沒有預約的內地產婦入境
港府最新政策是限制公立和私立醫院接收內地產婦的數目,政府可在入境方面對沒有預約香港醫院床位的內地孕婦作出入境限制;內地孕婦如來港進行公務,在得到內地相關部門和公司的保證書後才允許入港。
4.加強在內地的宣傳
政府可以通過廣告或出入境部門向內地孕婦傳達:「香港醫院接待內地孕婦的能力已經達到極限;衝關將嚴重威脅孕婦和嬰兒安全」的信息,讓蜂擁而來的內地孕婦清晰知道潛在風險,減少來港產子和衝關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