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合作保護海豚海洋公園中山大學建基因數據庫

民間合作保護海豚
海洋公園中山大學建基因數據庫

【本報訊】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與中山大學合作,成立中國最大的中華白海豚基因數據庫,分析白海豚現行生態及遭受基建工程的影響。保育人士直斥政府無評估整體基建對鯨豚影響,正將白海豚逐步推向懸崖,籲當局盡快勒馬,保護生態。記者:梁麗兒

本港06年至去年,共有185條鯨豚擱淺,其中57條為中華白海豚、122條為江豚。單在本月首周,便有3條鯨豚擱淺死亡。保育基金副總監吳守堅稱,其鯨豚擱淺行動組去年處理36宗有關個案,其中3條中華白海豚及5條江豚均小於1歲,部份身上仍有胎毛及胎摺痕,反映幼豚出世數天便離奇死亡。其餘鯨豚因身體嚴重腐爛,難追查死因。
本港水域有近200條中華白海豚,主要在西面海域活動,但他說:「海豚特別靠回聲定位,佢哋對聲音反應較敏感,近年沿海工程帶來嘅噪音對海豚絕對有影響。工程挖海床中嘅淤泥上嚟,當中嘅垃圾、污染物都帶出來。」
他引述專家研究指,珠江口中華白海豚的數量,每年平均減少2.46%,正響起嚴重警號,預計60年內整體大減74%。基金已要求機管局,日後若有人工島工程,先做好環評工作及應對方法,減低對白海豚的影響。

基因多樣性減難生存

基因數據庫位於中山大學,至今從本港、廣東省、福建省等地,收集逾120個擱淺白海豚樣本,包括內臟、皮膚及牙齒等進行分析。該校首席研究員吳玉萍稱,分析顯示珠江口白海豚種群的基因多樣性低,導致難以適應環境,不但增加因生態污染染病的風險,還減低其下一代的存活率。成立數據庫可為評估兩地基建工程的影響提供科學依據,並制訂白海豚保育政策。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估計,白海豚因數量減少,致近親交配增加,造成種群的基因多樣性低,影響生存機會。他批評政府:「每個基建環評都係逐樣睇,無一次過評估所有項目帶來嘅長遠影響,東涌填海,興建港珠澳大橋,甚至日後興建第三條跑道、人工島,唔單止污染海水、船隻仲會撞到鯨豚、減少魚糧等,都會影響佢哋嘅飲食、交配同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