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局報告:公院中表現最差仁濟不濟 被勸勿做胰臟手術

醫局報告:公院中表現最差
仁濟不濟 被勸勿做胰臟手術

【記者陳沛冰報道】醫院管理局最新一份《外科成效監察計劃》報告揭露,緊急手術中表現最差的兩間公立醫院,是連續三年榜尾的仁濟醫院,及第一次跌落榜尾的將軍澳醫院,風險低病人卻死亡率高,併發症嚴重。非緊急手術中表現最差的兩間是聯合及屯門醫院。報告建議仁濟暫時別做胰臟及上消化道等專科手術。
該報告分析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17間公立醫院進行逾2.3萬宗,大型手術及超大型手術的成效。手術再分為緊急及非緊急。專家評估手術成效時,會考慮病人風險及預期死亡宗數。手術水平基線以1為界限,高過1即水平差,低過1即水平高。

表現最好 明愛及瑪麗

報告顯示,緊急手術術後30日死亡,表現最差的兩間是仁濟及將軍澳醫院。兩間醫院的病人均屬風險低,但將軍澳有24宗死亡個案,水平約1.8;仁濟有33宗死亡個案,水平約1.3,顯示部份病人原先並非預期會死亡。該兩間醫院於手術後出現併發症的表現也排榜尾。
非緊急手術死亡方面,表現最差兩間是聯合及屯門醫院。聯合有39人死亡,水平屬1.45;屯門有34人死亡,但水平約1.6。術後併發症方面,表現最差是屯門及北區醫院,表現最好是明愛及瑪麗醫院。瑪麗的病人雖較嚴重,但連續三年蟬聯最好之一的醫院。明愛今年表現較過去兩年有進步。
嚴重手術併發症以手術位置出現感染的個案有增加,表現最差兩間醫院是仁濟及東區醫院。
報告分析仁濟醫院的問題,包括外科人手嚴重不足,每名外科醫生接收的急症是全醫管局最多。深切治療部對手術後病人支援不足,放射科如X光人手也短缺。報告建議仁濟醫院暫時將非常專門的手術,如胰臟、肝膽胰及上消化道等手術,轉往其他醫院。

管理出問題 青黃不接

有專家透露,仁濟外科出現青黃不接,內部管理亦出現問題。深切治療人員要調往瑪嘉烈醫院,深切治療部與外科默契不足,影響病人治療。
報告指出,屯門醫院延遲察覺病人出現併發症;不同專科溝通有問題;部份病人留在深切治療部觀察時間不足,過早出院。緊急手術輪候時間長,不少手術等至午夜後才進行,可能令病人病情惡化。
公共外科醫生聯盟主席傳錦鋒批評,局方過去三年沒有投放資源改善仁濟醫院,仁濟及將軍澳的外科醫生只有10多人,一直短缺。局方管理不善,令資源分配不均,影響手術成效。

仁濟醫院外科五宗罪

‧外科醫生做緊急手術全醫管局最多,較同規模醫院多五成,或易失誤。
‧深切治療部人手不足,難支援病人手術後治療。
‧僅一間緊急手術室,急症病人或未能優先做手術。
‧做X光、磁力共震的人手少,病人或因檢查不足便要開刀。
‧胰臟及上消化道手術水平需時發展,暫不宜進行。
資料來源:消息人士及外科成效監察計劃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