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華醫院一百年:二次大戰時的廣華醫院

廣華醫院一百年:二次大戰時的廣華醫院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大批難民湧到香港,對東華醫院、廣華醫院及東華東院的服務需求與日俱增。隨着大戰一觸即發,1941年10月27日,香港政府宣佈徵用東華東院為陸軍醫院,東華三院只餘下東華醫院及廣華醫院為巿民服務。1941年12月25日香港淪陷;1942年1月11日,日軍拒絕發還東華東院,東華三院主席宣佈該院員工停止職務,除有專門技能可申請登記錄用外,其餘員工登記後自動回鄉。

每更只有兩名護士當值

二次大戰時的廣華醫院,經歷了一段黑暗的歲月。1941年底日軍攻佔香港不久,九龍就淪陷了。日軍曾經進入廣華醫院搗亂,幸好佔領地政府非常重視拉攏本港華人精英的支持,情況很快受到控制。根據廣華醫院一位女護士的口述歷史,那時候聽說日本人四處找「花姑娘」,連護士也不放過;於是護士用鍋底污垢把臉塗黑,又穿上黑衫黑褲,以免引起日軍注意。盟軍轟炸香港時,摧毀了油麻地一半地方,但護士為了照顧大量病人,都不肯到防空洞躲避。
情況壞的時候,醫院完全沒有藥物供應。當時醫院在空地上搭建棚子來安置病人,他們大部份患有痢疾,是無藥可救的,最多時有超過200人。護士每更只有兩人當值,由於負責雜務的工人不夠,護士還要協助處理病人大小便、嘔吐物。醫院除有很多痢疾病人,還有因為營養不良而導致嚴重腳腫的腳氣病病人和缺乏維生素B1和B2導致舌頭潰爛的病人。
由於資源短缺,沒法為病人餵食有營養的食物。情況稍好的時候,醫院有雞蛋供應,護士把蛋黃打勻後蒸熟,餵給爛舌的病人;腳氣病人間中則有藥物治療。另外盟軍轟炸時有很多人因樓房倒塌斷肢頭破,醫生工作量異常繁重。
東華三院即使於1937年陷入財困時,仍建議改建廣華醫院廚房,改善醫院膳食。1941年籌募建設費用,10月底動工,大戰前只完成地下一層。到了日佔時期,廣華醫院盡了最大的努力,與巿民攜手度過難關。
撰文:東華三院檔案及歷史文化辦公室
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