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爽教室通識攻略:從練習卷分析考試技巧

通識爽教室
通識攻略:從練習卷分析考試技巧

考評局派發了最新的通識練習卷,讓學生作最後備試。歸納試卷的特色和各方意見,學生應留意以下考試技巧:

《卷1》
(1)忌抄資料不加分析

通識題最常見的資料包括文字、漫畫、數字列表和統計圖表,全都在練習卷卷一出現。這些資料很多是混合出現,推論時一般要結合兩者,切忌抄錄資料而不加分析。

(2)提出觀點表達立場

卷一三條題目都以分析資料為重心。(a)、(b)兩部份均?重資料的初步描述和進一步分析;(c)則要求比較詳盡的分析和議論,包括就某些觀點或事實表達立場,以及提出意見等。三條均大約呈現4、6、10的分數結構。

(3)應在(a)、(b)盡量取分

由於資料分析是基於數據或事實,所以有比較相近的答案(任何有理性和分析能力的人都可以推出相近結論),較易得高分。故同學應把握時間,提升分析資料技巧,只要三條的分析部份皆沒有失準,加上「獨立專題探究」,即使在(c)和卷二偶有失手,也可以過關。

(4)高分關鍵在(c)部

能否得到更好成績,很大程度取決於(c),除了因為分數多,還因為需要較高階的論證能力才能答得好。(a)、(b)是補底,(c)則見真章,想取高分的同學必須掌握成熟的論證技巧。

(5)證實死背沒有用

可以說,卷一需要的知識比較少,較多要求分析能力。坊間有些老師叫學生背誦大量概念詞,如今證實,在卷一可以完全用不上。
例如,練習卷第二條引用了2006年的數據,並問學生那一年青年人可能面對甚麼挑戰。傳媒引述一些老師和同學指,這一條是想考學生知不知道「當年政府提高受資助大學學額比例」,更有同學以為要熟讀2006年發生甚麼事才能回答。這完全是誤解通識,世上根本沒有人會記住一年裏面發生的所有事,背誦也不符考評局設立通識的原則。該題目明明說:從資料所「反映」,青年人在該年「可能」曾面對的挑戰-故這是一條分析推論題,即從資料所知去推斷可能發生的問題,而不是叫你回憶2006年已發生了甚麼事。

(6)把握時間,先易後難

本人獲電視台邀請試做卷一的一條題目,最終要四十分鐘完成第二條三個部份,事後很多學生表示難以在兩小時完成三條必答題。雖然考評局表示會因應練習卷的結果調節難度,但為免節外生枝,因時間不足而失分,建議同學先做最有把握的題目。

《卷2》
(1)重論證與視野

卷二所需的知識較多,但也不能把所讀不加消化和篩選而背誦得到答案。六大範疇知識在卷二較能用上,但其實考的最主要還是視野,即考慮的層面是否足夠,提出的論據是否合理,要通而不是要死背。

(2)細閱題目再作抉擇

由於卷二是三選一,考試時間為一小時十五分鐘,各同學應花時間細閱每條每部分,然後選出自己最有認識的範疇作答,一小時寫兩條長題目時間是充裕的。
是次練習卷,很多學生看到第二條的(a)部(中國的發展與環境衝突)很易作答,便急急去做,誰不知(b)部是十二分題目,需要很深入和多角度的討論,做到一半才發現並不容易。故選題時應細看三條才決定,切勿急就章而恨錯難返,也不可能在中途轉答另一條題目。

總結

整體而言,通識題不少題目都跨範疇,往往由一個議題引伸到另一個議題,例如由情人節送花(個人成長)引伸到中西方節日的興衰(文化全球化與中華傳統)。學生在這最後兩個月,不能把六個單元視為獨立知識,而要將每個單元的議題嘗試串連理解,想通某一個單元的議題如何引發另一個單元的議題,以一環扣一環的方式去理解概念,而絕不能死記硬背。

逄星期一及五刊登

撰文:通識老師葉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