俏系列 - 邁克

俏系列 - 邁克

楊導在新近發表的短文提起那部芭芭拉史翠珊和羅拔烈福合演的經典言情片,直接用了雞腸文原名,我還以為他貴人善忘,正想盡一分朋友的義務提醒,誰不知他嘩嘩大叫:「嗰三個字咁肉酸,我點寫得出呀?」忽然省起,他頭殼頂曾被冠以一頂「唯美導演」帽子,原來真的事出有因。各人審美眼光不同,我倒不覺得《俏郎君》有污清聽,六七十年代領風騷的金童子,在影迷心目中的地位等同先幾年的畢彼特,誰不想摟在懷中錫頸錫面頻呼「老公仔」?改戲名的師爺不過順水推舟,將群眾的心願宣諸於口。
況且,變奏自「妙」的「俏」字,是史女士的金漆招牌,《妙女郎》一砲而紅之後,在香港經營那條線可稱「俏系列」,歷史意義不容抹殺。先有原名《哈囉多莉》的《俏紅娘》,代人作嫁的女主角半推半就上花轎,接着《在晴朗的一天你可以看見永遠》叫《俏花神》,前世唔修的煙剷遇正催眠大師,《貓頭鷹與貓咪》是《俏寃家》,我最記得海報上她穿一件胸前印着粉紅色手印的黑厘士半透明性感睡衣,教人想起張愛玲《半生緣》裏二路交際花曼璐那襲腰間留下舞客汗手印的旗袍。俏到這麼興高采烈,連照計不會不叫《妙女士》的《妙女郎》續集,也掛上《俏佳人》的招牌,之後還夾硬把《一夜流流長》寃枉成《風騷俏佳人》,風頭火勢的《我們曾經如此》又怎能僥倖免俗呢?開山的「妙」倒只重現過一次,那是《看在老天份上》變身的《妙女郎大鬧華爾街》,而最百思莫解的,則是女扮男裝的《恩桃》,為什麼沒有成為《俏英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