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建造業近年出現俗稱「大細糧」的私下支薪協議,由總承建商先發放小部份工資,餘款其後由分判商支付;但僱傭合約上卻只列明該份「細糧」,一旦出現勞資糾紛,承判商便可手執合約,拒絕全額付款。
蔡先生去年11月底起,在一項政府工程中任泥水技工,行內日薪達950元,而該工種按量計薪,實際日薪可逾千元。不過分判商其後破產,蔡先生向大判追討,才發現一份簽上其名字的僱傭合約,上面列明日薪只有350元,「我乜都冇簽過,追糧時先第一次見到份約」。
大細糧風行地盤
經勞工處介入斡旋,他與七至八名工友目前只收回共8萬多元,還欠10萬元未有着落。不過他至今不敢報警,因為涉及行使虛假文書,「一查就有排追唔番」。香港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聯僑補充:「工人係要出糧,唔係打官司!」周聯僑說,大細糧支薪風行公私營工地,大多數工人為兩餐只好聽命簽署,不少「唔好彩」工人被拖糧起爭拗,始暴露多個侵害工人權益問題,如影響工傷、強積金等法定權益的計算。
總工會去年處理勞資糾紛個案達110宗,成功追討金額逾1,400萬元,受大細糧影響的工人有55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