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人民幣跨境業務於過去一年取得顯著成效,中國人行行長助理李東榮建議,下一步是推動實現人民幣跨境良性迴圈,進一步拓寬人民幣跨境流動管道,協調境內外人民幣市場協調發展。
完善浮動滙率制度
李東榮又提出推動商業銀行提供高品質的跨境人民幣金融服務。在符合監管要求和加強風險防範的基礎上,鼓勵商業銀行為企業「走出去」提供「一籃子」的跨境人民幣金融服務方案。
人民幣滙率改革方面,他提到要進一步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滙率制度,推動企業適應滙率變化,加大出口產品升級換代和技術創新力度,提升核心競爭力和產品附加值;積極培育和發展外滙市場,推動滙率風險管理工具創新,滿足進出口企業規避滙率波動風險的多樣化需求;加強和改進外滙管理,穩步實施貨物貿易外滙管理改革,取消境外投資購滙額度限制,平穩有序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
近年來國際金融危機,更凸顯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和系統性風險,他指正好為人民幣「走出去」提供了契機。同時亦有助內地金融機構提高金融服務和國際化經營水準,提升核心競爭優勢。
德銀籲放寬資本管制
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亦對人民幣國際化提出建議,要放寬資本管制,將RQFII和傳統QFII境外機構向人民幣銀行間市場的投資額度提高,讓境內資本市場的開放速度每年新增數百億美元。
還有建議提高個人換滙和滙出限額至每年20萬美元,企業至200萬美元;允許非居民在境內通過發行債券、股票和借款三種方式融入人民幣,並同時允許這些資金兌換成外滙;逐步向非居民開放人民幣投資市場,其步伐與離岸市場發展人民幣投資工具的速度相脗合。
這些改革必須配合實質性地擴大人民幣滙率的實際波幅,用以減少對短期套利資金的吸引力,並應研究引入稅項等經濟調控手段,來管理短期資本流動。
他指如果僅僅利用貿易管道輸出人民幣,如果沒有資本項目的開放,人民幣的國際投資功能恐怕也只有美元的幾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