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書法家、本港前律政司司長梁愛詩的舅父黃苗子前天在北京逝世,終年99歲,他的遺體昨在北京火化。黃的三名兒子發表公開信指,將遵從父親遺囑,不舉行任何追悼活動、不留骨灰,也不設靈堂。黃的好友對他離世感到惋惜,指他一生周旋於國、共兩黨,他的離世除了是藝術界的損失,更是中國現代史的一大損失。
黃苗子近年因腎衰竭,需定期洗腎,早幾個月曾開刀割腸道腫瘤,此後一直病情反覆。上周中期,黃身體不適入院,搶救四天後,最終因心肺衰竭,前天上午11時27分在北京朝陽醫院去世。
不留骨灰 不設靈堂
黃苗子的三名兒子黃大雷、黃大威、黃大剛昨在網上發佈致各界朋友的公開信。信中指,今年1月1日,父親還笑着說:「我今天100歲了!」在父親走完人生最後之路的時候,他曾說:「我該做的事都做完了!」三人在信中指,將遵從父親公開發表的遺囑,不舉行任何追悼活動、不留骨灰,也不設靈堂,各界朋友「只要記住父親的幽默、達觀、謙和就夠了」。
黃苗子出生於廣東中山的書香世家,真名黃祖耀,5歲時移居香港,曾就讀中華中學及華仁書院。受家庭影響,他自小喜愛詩畫文藝,8歲習書法,12歲從名師鄧爾雅先生學書。他的作品曾在內地、本港、台灣、日本、英國、德國、南韓及澳洲展出,並為大英博物館收藏。
與黃苗子有幾十年交情的香港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負責人許禮平,昨接受《蘋果》記者訪問時對他的逝世感到可惜。他說,黃可以說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除了藝術造詣,他一生充滿傳奇,周旋於國、共兩黨並親身參與及經歷了中國現代史各個重要階段,他的離世除了是藝術界的損失,更是中國現代史的損失。
「以前有句話說,要到總統府謀差事,就找黃苗子。」許禮平說,黃知悉很多國、共兩黨歷史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例如抗戰勝利後,孫中山的兒子孫科到南京另立中央,蔣介石打電報給吳鐵城(國民黨要員),當時電報由吳的機要秘書黃苗子繙譯,吳第一句就問有甚麼條件,要多少錢。很多這類不見於文字的歷史,在苗子的腦海裏,但沒有寫出來,十分可惜」。
正派隨和 珍藏贈中大
許禮平說,和苗子相識幾十年,「他為人非常隨和,乜都無所謂」。在學問上黃一點也不自私、不保守,曾經很隨意地便把自己研究明代陳老蓮書畫的整批材料,送給美國一名研究古書畫的後輩,也曾將珍貴的古書畫晒藍送贈紐約知名收藏家王季遷(C.CWong),自己也不留底。此前,他也曾向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捐贈大量珍貴收藏,而他部份作品及收藏在北京拍賣後則在本港成立慈善基金。許說,雖然黃家沒有追悼活動,但相信朋友們會以文章懷念他。
本港文壇名人、《大公報》前副總編輯羅孚同樣對老朋友的逝世感到難過。羅說:「他是一個很好的人,很正派,很可惜,去年6月在北京看過他,當時他精神還很好,沒想到這麼快就去世了。」
《蘋果》記者
黃苗子
1913—2012年
原名:黃祖耀
祖籍:廣東中山
家庭:與妻子郁風(已歿)育有三名兒子
經歷:
5歲移居香港,曾就讀香港中華中學、香港華仁書院
1932年
前往上海進入上海政府任職,同時從事漫畫創作
1948年
抗日戰爭爆發後先後到廣州、香港、重慶工作
1944年
與郁風結婚
1950年
定居北京
1957年
被定為右派,遣送北大荒改造
1966年
文革爆發後被捕入獄,出獄後轉向書法創作
曾任公職:
1932-1938
上海市公安局科員、大眾出版社《大眾畫報》《小說半月刊》編輯、上海市政府機要室科員、廣東省政府秘書
1939-1949
香港《國民日報》經理、國民黨中央海外部部長室總幹事、廣東省銀行監察人、中國實業銀行董事、中央銀行秘書處副處長、中央信托局秘書處處長等
1949年後
中央人民政務院秘書廳秘書、《新民報》副總經理、貿促會展覽部副主任、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輯、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全國文聯委員,第五、六、七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