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援協助範圍狹窄,資產審查門檻偏高,小市民難承擔高昂律師費,公義未得以伸張。終院首席法官馬道立和香港大律師公會昨要求政府增強法援服務,勿再「嘆慢板」。
馬道立昨在法律年度開幕禮上發言時和其後接受訪問時均指,政府要擴展法援範圍,協助無力自行聘用律師的市民尋求公道,但如何改善責在政府:「在政府而言,提供法律援助或許是幫助市民尋求公道的最實際方式。擴展法律援助的範圍固然令更多人受惠,但同時大家亦須明白公共資源是有限的。」
不改善將削弱法治
香港大律師公會主席林孟達的措詞更為嚴厲,他說很遺憾政府仍未提出擴闊法援保護傘所需的法例修訂,令很多有需要的人未能得到援助:「我因而想起(英國前首相)邱吉爾曾經說過:『有時候做事只講求盡力而為並不足夠,我們必須做當做的事』。」
林孟達解釋,大部份無法律代表的訴訟人之所以沒聘請法律代表,是因他們超出申請法援的財務資格限額或其案件種類未納入受助範圍,令他們「不受保」:「未能或拖延向尋求公義的人提供司法幫助,將會帶來不公,後果將會整體地削弱法治,尤其會對香港特別行政區能否妥為秉行公義帶來不良影響。」
即使申請法援的財務資格限額去年6月已作調整,但由於其限額較法律界建議為低,據初步報告顯示,法援申請未因而大幅增加。《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