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枉稱「好客之都」。社會服務聯會公佈首份無障礙消費調查報告,超過八成殘疾人士消費時遇上困難或障礙,主因商戶服務態度惡劣。有商戶拒絕輪椅使用者入內消費,「唔做你生意」;有視障人士獨自購物,被騙買爛生果及過期月餅,甚至在食肆用餐時,因侍應沒知會,呆坐食物面前10分鐘,仍不知食物已送上桌。飽受歧視兼「貼錢買難受」。
嫌阻住 逼提早結賬
「入到去覺得阻住,就叫我哋早少少埋單。」路向四肢傷殘人士協會副主席羅偉祥本身是輪椅使用者,曾光顧食肆時被要求提早結賬,「有時入唔到去,就要喺外面食,日曬雨淋。」他也試過在時裝店要求店員量度肩膀試衫,也遭拒絕,或不太情願替他試鞋,「呢種係無形歧視」。
社聯去年10月至12月訪問了512名殘疾人士、少數族裔和長者,逾八成受訪者消費時曾遇困難或障礙,其中約四成人認為商戶服務態度惡劣及難與服務員溝通,近三成指商戶不誠實。龍耳創會委員邵日贊說,不少聽障人士有高教育程度,但說話時只能發出「呀、呀」聲,店員以為他們低智商,沒有消費能力;部份店員說話太快或太細聲,聽障人士看不到口形,無法溝通,店員索性不做他們生意。
少數族裔也同樣受氣。調查顯示,有少數族裔人士用膳時,餐廳給予的英語餐牌食物價錢刻意被標高;逛商店時試過拿起貨物細看卻遭職員斥喝「唔得」。長者光顧藥房時,則常被誤導購入過期藥物。
社聯行政總裁方敏生表示,本港無障礙設施仍有待改善,但首要消除員工不友善及冷漠的服務態度,促請企業加強員工培訓。社聯昨啟動「無障消費計劃」,向中小企推廣及提升無障礙服務水平,逾百商戶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