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趕工招惡菌袁國勇稱揭開謎底:用水少 水溫低

淡化趕工招惡菌
袁國勇稱揭開謎底:用水少 水溫低

【本報訊】新政府總部多處發現退伍軍人桿菌,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的調查小組極速「破案」,原因與水管用水量低形成靜止水,以及熱水溫度不足令喉管及水龍頭成為桿菌溫床。但當局否認與總部趕工及喉管設計出錯有關,拒絕承認責任。工程師及議員批評當局淡化事件,公務員工會更指政府不敢認錯。記者:郭慧嫻、梁麗兒、陳凱迎

當局昨公布調查小組的最新調查結果,袁國勇解釋,在安裝水喉時若積聚沙泥,便可滋生阿米巴變形蟲,退伍軍人桿菌會匿藏在變形蟲內,並在細菌生物膜保護下,抵抗食水中氯氣的殺菌功效,繼續在水中生存,故供水系統也可能找到退伍軍人桿菌。

周:廁所使用率低所致

他指出,新政府總部落成後,因一段時間才入伙,導致用水量低,部分樓層水流出現「流動停滯」狀態,令桿菌可大量繁殖。另外,雖然熱水器排放熱水高達攝氏60度,足以殺菌,但為免灼傷使用者,熱水流到出水位時已降至40度以下,足以讓細菌快速繁殖,解釋為何大樓爆發桿菌。就新總部入伙前是否無徹底清洗水喉,成為桿菌溫床,昨日記者會並無交代。新總部大清洗後所取得的227個樣本,仍有1個含菌,每1毫升水有0.128粒桿菌,袁認為含菌量非常低故,故新總部的食水安全。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否認事件與趕工或廁所設計有關,直指屬廁所使用率低所致,如每天只使用三至五次有可能會滋生桿菌。周透露,搬入總部後曾在私人廁所洗澡,事前會放水10至15分鐘,減低中招風險。惟他無將此方法介紹給其他局長,因「唔會一見面就講沖涼」。建築署署長梁冠基稱,無證據指大樓設計及施工出錯,故不存追究問題。
昨日再多5個抽取樣本含退伍軍人桿菌,包括政務司司長林瑞麟、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的私人廁所、位於東翼十樓的男、女及殘疾人士公眾洗手間。連同特首至今已有11名港府高層的洗手間有菌,孫明揚的洗手間含菌最高,公務員事務局局長俞宗怡辦公室含菌量也超標12倍。

專家質疑無徹底洗水喉

工程師學會環境分部前主席陳漢輝認為當局無徹底調查爆發原因,企圖淡化事件。他以經常找到退伍軍人桿菌的水塔為例,「水塔曝露係環境之下,有灰塵污染或陽光曝曬下形成藻類,成為桿菌的食物,究竟今次總部爆發桿菌嘅食物來源係邊呢?當局無解釋到!」質疑當局根本無徹底清洗水喉,致喉管積聚泥沙助長桿菌繁殖。立法會議員陳淑莊直指當局解釋未能令人接受,「局長辦公室嘅水喉太耐無人用過,咁canteen(餐廳)、宴會廳點釋呢?餐廳水喉日日都有人開、有人用,點解都會有菌?」要求交代啟用大樓前,為何無做覆檢及清洗水喉。
公務員工會聯合會主席劉錦堯也批評,政府連日來用不同原因證明事件與「趕入伙」無關,予人不敢認錯的感覺,「好似好怕(今次事件)同趕入伙扯上關係」。質疑今次會重蹈97年搬新機場的覆轍,太早撇除犯錯的可能性。

高官私人洗手間退伍軍人桿菌濃度

地點:教育局(東翼11樓) 濃度*:14.2
地點:公務員事務局(西翼9樓) 濃度*:13.0
地點:勞工及福利局(西翼10樓) 濃度*:4.6
地點: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西翼24樓) 濃度*:2.8
地點:行政長官辦公室(位處另一大樓) 濃度*:2-2.4
地點:民政事務局(西翼12樓) 濃度*:2.1
地點: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西翼22樓) 濃度*:1.7
地點:保安局(東翼10樓) 濃度*:1.2
地點:政務司(東翼25樓) 濃度*:1.1
地點:財政司(西翼25樓) 濃度*:1.0
地點:運輸及房屋局(東翼22樓) 濃度*:0.7
*每毫升所含菌落形成單位
註:國際標準為每毫升可含0.1至1個菌落形成單位
資料來源:衞生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