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提出填海造地,諮詢公眾意見,多名學者和保育團體都不反對藉填海換取土地,但應是政府最後一着,並反對在現有自然海岸線一帶填海,形成新的環境破壞。對於政府拋出的人工島建議,則成本驚人,隨時比起在新界鄉郊收地開闢新市鎮,費用更為高昂。
記者:馬志剛、黃偉駿
政府日前公佈,到了2039年,本港人口會膨脹至890萬,需要另覓4,500公頃土地,始能滿足人口需求。發展局拋出25個維港以外填海方案,其中3個是人工島,最大一個位於長洲南,面積超過1,500公頃,比機場島還要大,工程界估計該島造價以千億元計,還未包括興建交通配套等成本。
仍未計算交通基建配套
港大地理學系講座教授詹志勇表示,人工島與沿岸填海的成本相差甚遠,因為離岸越遠,難度越大,費用自然更高;而且未計算日後的交通、基建配套,造成的環境污染可能更大。他說,新界不少鄉郊地區仍有大量土地可用,例如荒廢農地、露天貨櫃場等,並非郊野公園用地,重新規劃未嘗不可,相信能滿足半數新增土地需求,即使要收地,費用亦應該較建立人工島相宜。
城市大學建築科技學部高級講師潘永祥認為,建造人工島的技術並不困難,「以前興建過機場島,家港珠澳大橋亦有人工島」。他認為,雖然人工島造價高昂,但本港地價同樣高企,相信日後收益足以抵償開發成本。
土木工程拓展署昨舉辦論壇,出席的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地貌岩石保育協會等都不反對政府藉填海增加土地儲備,但希望會是「沒有辦法中的最後辦法」,並傾向在已改動、人工海岸線地區填海,以保護未受污染的自然海岸線免受到破壞,例如建議提及的軍澳131區等。
被指誇大數據林鄭反駁
香港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張國斌就認為,政府在填海增加土地後,應地盡其用,除了在地面建樓,也應開發地下城,「填海嘅地底係沙泥,好容易挖走,如果多幾層用,經濟效益更大」。
此外,政府連日來被批評為推動填海誇大人口增長,及未有用盡鄉郊土地便填海,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強調,人口增長數據是來自統計部門,而填海或建造人工島建議,均是按去年公眾討論及專家意見而訂出。她又反駁,未開發的鄉郊土地很多是郊野公園,極具保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