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望子成龍、成鳳乃為人父母心願。為怕「執輸」,不少家長為僅半歲至一歲的子女,報讀多個遊戲小組(playgroup),更有未足兩歲的幼兒被安排學踢波,家長冀以「雞精班」「進補」,盡早培育子女所長。但有專家指出量多未必優勝,家長應視乎子女的能力,選擇內容可幫助小朋友均衡發展的小組,讓子女學得其所、學得愉快。記者:梁麗兒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早於1988年成立親職教育中心,設多種啟發幼兒發展的課程。中心主任兼註冊社工廖李耀群指,取名親職,即讓家長履行職責,好好培育下一代。隨着八十年代經濟起飛,本港主張「生兩個就夠晒數」,加上打罵式管教不合時宜,越來越多家長找尋新的培育模式,中心便應運而生。
需評估是否自閉症
家長究竟應如何評估子女的發展程度?一歲半可說是分水嶺。她以大肌肉發展為例,一歲半孩子應懂得行路、爬上爬落梳化及跨過障礙物,如經常跌倒、撞枱腳,需了解是否平衡力訓練不足、行路大意,或有手腳不協調、腦部問題等。
社交自理方面,一歲半孩子會有好奇心,主動探索四周,如四周摸索;也能與同齡幼童交流,如分享食物及玩具。若經常怕陌生環境、「只顧自己做自己嘢」,不望人或不理父母指示,需評估是否患上自閉症或性格較慢熱。
全面的訓練課程應透過各類遊戲活動,從而評估幼童的大肌肉、小肌肉、聽覺及語言與社交自理能力四個範疇,能否符合適齡幼童的發展階段。她說,中心的幼兒潛能訓練課程最受歡迎,每季都爆滿,有500多人參加,通常平均能從中發現兩至三人,被評估為有發展問題,如自閉症、發展遲緩、語言障礙或肌肉不協調等,會建議轉介醫生或有關治療師跟進。
太呵護會過度依賴
現時小朋友多由外傭或家中長輩照顧,她稱幼童發展要視乎家長有否提供適當成長環境及培育機會,若太呵護,反令子女過度依賴,無解難力及創意,凡事向父母求助。她表示曾有家長讓一歲孩子上英語班或西班牙語班,另有一歲半孩子被安排上足球班,學習聽「吹雞聲」換腳踢波,這些課程只會增加小朋友的挫敗感,或受傷的風險,對學習無幫助。
她表示家長希望小朋友醒目無可厚非,但應選擇符合能力的課程,否則只會增加孩子的壓力及挫敗,更抗拒學新事件,長遠有壞影響。坊間遊戲小組各式各樣,她建議家長應了解課程師資,如是否由幼師、社工或物理治療師等舉辦;遊戲環境是否安全衞生等,讓子女在愉快學習中成長。
1歲至1歲半幼兒發展特徵
項目:大肌肉(圖)
能做到的動作或事情:自己行路、可轉方向及停步、爬上爬落梳化、跨過障礙物
項目:小肌肉
能做到的動作或事情:用蠟筆塗寫、叠高積木、揸匙羮、將波子輪流倒入手中的杯子內
項目:聽覺及語言
能做到的動作或事情:對自己名字有反應;能說爸、媽、mum等單字
項目:社交自理
能做到的動作或事情:主動探索四周、能與同輩分享食物或玩耍,能跟從父母指示
資料來源:香港基督教服務處中心主任廖李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