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一個城市死,或見一個兩歲小女孩死,你救不救?
一句"thiscityisdying",劇集《天與地》的金句傳得翻天覆地,大家的生活和態度水靜河飛,一劇激起千重浪,虛的。網上相傳面書共撐不費吹灰,五分鐘熱血感覺良好,五分鐘後若無其事回歸溫水做隻青蛙任由倒模。跟風跟瘋,人云亦云容易,積極搶救施援手難。眼見生命力在凋謝,你會不會施肥,灌溉,推陳,出新?別讓按一個掣「like」或轉貼就當完成一次集體覺醒,看見dying,就dosomething!
別做一碌葛,你不讓它死,大家不肯死,大拿拿一個城市,香港喎,邊有咁易死!
首先這個城市並非正在死亡。又敢問人生在世誰不是每分每秒都在dying,也正時時刻刻都在living,都是現在進行式。如蘇軾論變與不變,從變者觀之「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不變者「萬物與我皆無盡」,生和死,角度問題,有死去有活來,老江特技示範過。「鍾意食同一樣嘢,鍾意同一樣電視節目,支持同一種政治立場」並無不妥,如果自願自發不謀而合,大家都同樣鍾意自由平等博愛,冇問題格,「被相同」才是問題,「被河蟹」才草泥馬!你看見北韓的獨裁佬一死,全國「被哭同一樣喪」才恐怖。如果你還記得曾經像「天地金句」一樣熱的草泥馬,還會對不公義說不,對不合理如電費瘋狂加價放草泥馬,這個城市不死!越盡情活,就越盡情抵銷死亡。
其實這個城市在掙扎。不死,在掙扎,你都可以,祇要你不肯也不甘被各式倒退、荒謬和反智麻痺。英國政治家TonyBenn一語道破:「要操控人民有兩種方法:先是威嚇,然後使其道德淪亡。長期令人悲觀和失去希望。」因為「一個受過教育,健康,自信的民族是更難管治的」。不想死不枉死,就頑強保持健康自信。由個人開始堅持掙扎。發展自己的口味品味判斷修養,不看蠢而爛的電視節目,全球都是文化營養,英美劇集、電影佳作多的是,別停留在乖乖接受匙餵的價值或嗟來之民主,太懶,別老是說無力感和改變不了,沒志。花些時間力氣跳出港燦框框,你會發現《天與地》之外有一大片天。講和諧講專制,你不看契訶夫的短篇《第六病室》(「這城市的生活沉悶,無聊,這社會沒有高尚的需要……卑鄙的人錦衣美食,正直的人忍飢捱餓」)或《套中人》(我們住在城裏,空氣污濁,擁擠不堪,寫着無用的文章,玩着無聊的紙牌,這難道不也是套子?),請看積尼高遜主演更通俗的《飛越瘋人院》,反思更深刻批評更精彩。一百人有一百種聲音仍互相尊重和千人一面之間,是多少文化思想的掙扎衝擊輪迴。和而不同?我要說《天與地》不算好看了,懇辭石頭。
別一味怪師奶水平低,看過幾集,有heart,但編導敍事寫情不無生硬拙劣,時眼高手低時太chok,又唔見《大時代》與師奶們面左左?吃人的社會很顯淺,丁蟹才忠奸難辨。如果《天與地》是神級,不過因為無記劇長期無能,和顯示香港觀眾文化底蘊多薄弱。但這是個起點。別停在起點。
不掙扎你便輸了。你配給狼和豬我就是仍不服氣!你用溫水煮蛙我澆冷水灌頭,在有限光年有限空間還要攀星摘斗,流水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