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究竟子女是否符合正常兒童的身心發展,相信是不少父母心中的疑問。身為「新手父母」的馬氏夫婦,也有同一問題,兩人曾安排現時15個月大的兒子康耀,參加多個playgroup,希望能從中了解兒子的成長進程。
自製道具訓練
馬先生說:「我哋唔知咩係兒童發展嘅benchmark(基準),好擔心囝囝追唔到正常進展,又唔知乜嘢係正常發展,所以要帶囝囝返playgroup。」馬太懷孕八個月時,已報讀湊仔班,學習跟兒子講故事的技巧。當康耀踏入七個月大時,兩人已帶兒子返playgroup,曾參加綜合多種學習元素的playgroup,又報讀音樂班。
康耀也參加了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的幼兒潛能訓練課程,透過各種生活化的活動,訓練大小肌肉、言語及溝通技巧,馬太指,由於每堂只有一小時,家長除了陪伴子女上堂外,其實自己也要學習相關的訓練技巧,以便在家中進行練習。她舉例,在家中自製道具做訓練,包括讓兒子手持兩個益力多樽,兩手互相將樽內的一吋大物件「倒嚟倒去」,以鍛練手部的小肌肉。此外,兒子在班上學習「扭橙汁」後,兩人回家後也經常陪同兒子扭橙汁,做到活學活用。
馬氏夫婦現時每日放工,都會用兩至三小時,陪兒子睇書、講故事,希望真正做到親職的責任,陪伴兒子成長。馬太稱:「playgroup教到父母好多嘢,其實教育小朋友唔可以假手於人,又唔可以依賴外傭去做,一定要父母親力親為。」她又向家長大派貼士指,挑選playgroup時,會先留意課程的師資及打聽其口碑。她正為康耀選擇語文班,希望讓兒子多接觸中文,自己稍後又會修讀幼兒營養課程,為兒子選擇有益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