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劑師上門教食藥

藥劑師上門教食藥

【本報訊】長期病患者每次在公立醫院覆診後,通常會獲一次過處方半年,甚至一年的藥物,但有藥劑師批評此做法不但有浪費藥物之嫌,更未有顧及病人未必懂得正確存放及服用藥物的問題。聖雅各福群會與藥劑師團體合作,提供到戶藥療輔導服務,支援有需要的病人掌握正確用藥方法。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蘇曜華說,現時公營醫療服務不勝負荷,令糖尿病及高血壓等長期病患者,一般覆診期約為4至6個月,也有病人會長達一年,其間雖然有藥可控制病情,但用藥情況卻無醫生跟進,「醫管局以為畀咗藥病人,服務就完咗,其實應該睇埋病人食藥係咪正確,血壓係咪真係有降到」。他表示若發現病人情況無改善,應及早安排覆診,了解問題所在。
他表示有時病人會未到覆診期,已經因病情惡化再入院,藥物組合或會改變,上次覆診剩下的大堆藥物便會浪費,也有年長病人因「唔捨得」,囤積過往獲發的藥物。他說,上門探訪年長病人時,不難發現一、兩大袋超市膠袋的藥物,曾有研究發現平均每名病人每年浪費約300元的藥物;也有病人會自行到藥房購買藥物,或向私家醫生求診後獲處方藥物,並將多個來源不同的藥物同時服食,隨時因為多重用藥影響病情。

獨居長者學存藥方法

該會去年起與聖雅各福群會合作,提供上門藥物輔導服務,為行動不便或居住偏遠地區的病人及其照顧者,提供正確用藥知識。蘇曜華表示此服務能幫助病人正確使用藥物,期望與更多非牟利團體合作,尤其為獨居及視障病人提供服務。
今年74歲的獨居長者鍾伯,因長期吸煙,約5年前患上慢阻肺病,兩年前病情惡化,現時須全日使用氧氣機輔助呼吸。雖然他堅稱懂得每日按時服用8種藥物,但蘇曜華上門探訪時,發現鍾伯除重複使用處方及自購的止痛藥和胃藥外,家中的抽屜也存放不少剩餘藥物,加上沒有防潮保護,令藥物於春夏季節容易受潮變形,須糾正他存放藥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