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文章的重要性常表現於被引用的次數,想不到我在《蘋果日報》的《鐵醫手記》也被引用,才猛然醒覺原來「手記」也有其衝擊力。事緣校友賴寶山教授在他的「面書」專頁中張貼了拙作〈父母心〉(刊於去年12月11日),對當中的論點表示支持,可見我不是孤鳥獨鳴。我感謝他支持的同時卻又同情他,因為這一張貼為他帶來異見者的責難,我難免歉疚。
有異見言論以飛機師作為比喻,說超時工作會令機師過勞,危害乘客性命,醫生的情況一樣,因此應該享有標準工時。其實此人不必自比飛機師,比作巴士司機便可以了,反正很多小朋友的志願都是當巴士司機。巴士司機過勞駕駛或會危害乘客的安全,祇要他不開車便不會出問題。但須知巴士司機和醫生的工作性質完全不同,巴士司機的職責不是救命,車不開祇會給乘客帶來不便,絕不會帶來危險。醫生的工作卻是救急扶危,若然遇有傷病而拒絕工作,必然引致有人失救,斷送性命。
話說某公立醫院的部門向來實行標準工時。這部門最近忽然以人手不足為由即時削減一成的服務,影響多個部門,更令一些經已預約的治療被迫臨時取消。試想想,假如自己身患癌病,輪候多時的治療突然被迫取消或延期,你會如何?公立醫院人手短缺是不爭的事實,種種措施如挽留人才、加強培訓、增聘兼職甚至聘請海外醫生等都必須加緊進行。可是,在人手未能及時補充時,醫護人員應該不吝作額外的付出,多做一點。畢竟,醫護專業是以病人的利益為依歸,何必斤斤計較?
在此,我也嘗試引用鍾尚志教授於〈志在翱翔〉專欄〈一團火〉中的說話(刊於元旦日):「比醫術和醫德還重要的,就是心中的那團火!……就是對生命的執着……就是『若見孺子,將墮於井』的惻隱之心」。醫生比司機更需要擁有這團火!
香港大學外科學系系主任
盧寵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