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俄勒岡州科學家前日(周四)展出了三隻雄性小獼猴,牠們圓圓的大眼睛、瘦瘦的臉上掛着一道道皺紋,精靈可愛,外表跟一般獼猴沒分別,但其實牠們是「科學怪物」,各由六個獼猴胚胎中抽取的幹細胞結合而成,是全球首批嵌合猴(chimericmonkeys)。科學家指這項科技突破有助醫學研究大躍進,但遭動物權益人士炮轟無道德。
科學界之前主要培育嵌合老鼠用來做實驗,方法是人工培植老鼠胚胎幹細胞後,注入老鼠胚胎中,但同樣的技術在靈長類動物身上行不通。靈長類動物胚胎拒接受其他人工胚胎幹細胞,直至科學家改變混合細胞方法,才終於取得突破。
體內有六名「父母」的DNA
俄勒岡州衞生科學大學的全國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科學家發現,若要不同獼猴的細胞成功結合,那些幹細胞必須是抽取自屬於「全能性」(totipotent)的非常早期胚胎。
科學家從六個獼猴胚胎抽取了這種早期胚胎幹細胞,成功結合並培育了10個嵌合獼猴胚胎,植入母猴體內孕育,最終有三隻嵌合猴成功誕生,分別名叫「羅庫」(Roku)、「哈克斯」(Hex)和「奇莫羅」(Chimero),現時四至六個月大,其中「羅庫」和「哈克斯」更是雙胞胎。
基因測試顯示,牠們體內有齊六名「父母」的脫氧核糖核酸(DNA)。領導今次研究的科學家米塔利波夫(ShoukhratMitalipov)說:「那些細胞沒有混合起來,只是互相合作發展出身體組織和器官。」
他指今次研究成果為科學開創了「龐大」的可能性,因為猴子的智慧和基因都跟人類很接近,而研究亦發現靈長類動物與齧齒目動物幹細胞種類之間有重大差異,有助對醫學界日後進一步了解幹細胞的再生能力、人工授孕和避孕,以及如何培植人類器官。
「會對很多動物帶來痛苦」
獼猴多年來為科學研究作過不少貢獻,科學家一直有用獼猴來研製愛滋病藥物,以及對付瘋狗症、天花和小兒麻痺症的疫苗;有獼猴甚至跟隨過美國和俄羅斯太空人上太空接受實驗。米塔利波夫解釋:「我們不能單靠在老鼠身上做實驗。若我們想將幹細胞療法由實驗室發展到診所,由老鼠擴至人類,我們必須先了解靈長類動物細胞能做甚麼、不能做甚麼。」
但有批評指,這樣的研究在動物福利上要付上沉重代價,並質疑這些猴子未來還需承受怎樣的實驗。英國要求取消活體解剖聯盟對這項最新研究「深感不安」,「利用有如此高度知覺力的動物進行研究,引起極大的道德爭議,並會對很多動物帶來痛苦」。
他又指,由於只有很少基因改造動物會展現研究員「渴望」出現的特質,很多這類動物甚至在研究還未開始就被殺,而其他就死於因為基因改造而出現的畸形問題。
法新社/英國《每日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