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銳意大規模在維港以外填海造地,但可能令城市熱島效應惡化。綠色力量曾研究中環灣仔繞道和西九填海工程,發現兩者分別令區內氣溫升攝氏0.6度和1.8度,認為日後政府大幅填海勢令各區熱島效應加劇,建議政府實施補償機制,規定日後新發展區及建築物要採用可緩減熱島效應的設計和物料。
綠色力量科學及自然護理總監鄭睦奇指,過去9年曾多次在酷熱天氣下到九龍半島、屯門、元朗、銅鑼灣等地,徒步穿過城市邊緣與市中心,量度兩者溫差。最終發現,邊緣位置如海邊,與中心區域的溫差可達1.1至5.5度不等。
西九填海後升近2℃
他補充,若量度的區域內有大型公園或河道,如九龍公園、維園或屯門河等,區內普遍較其他位置降低3度左右。他又稱,根據研究統計,每離開城市邊緣位置約一公里,溫度會上升3度,城市的綠化帶則可紓緩熱島效應。
他說,填海增加陸地面積,拉闊城市中心跟邊緣距離,會增加熱島效應。鄭舉例,在中環灣仔繞道填海及西九文化區填海後,分別令兩者市中心的氣溫上升0.6度及1.8度,證明填海令熱島效應惡化,「如果政府明白呢個道理,根本就唔會再諗填海。」
規劃署正研究都市氣候圖及風環境評估,提出多項規劃指引,建議新發展區地面最少三成為綠化面積,郊區盡量避免發展及新樓宇增加通風設計,明天舉行公眾論壇,展開公眾諮詢。
綠色力量行政總幹事文志森認為,當局提出的建議有助應付熱島效應,但只屬指引,欠約束力。他指政府各部門都有環保政策支持環保,例如環保署的停車熄匙、康文署負責綠化等,但未有統一政策應付熱島問題,「佢哋呢啲都可以應付熱島效應,但無一個部門統籌去做,效果差好多。」他希望當局長遠設補償機制,日後新發展區及樓宇都要符合減低熱島效應的規劃,例如採用不吸熱物料、增加地面綠化地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