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小通識 - 陶傑

山東小通識 - 陶傑

記錯了阿樂是山東威海人,也許混淆了一個「王」姓。莎達娜餐廳的王老板,正是威海人氏,阿樂原姓王,卻是烟台人。
中國的姓氏,有許多一聽即知地域,譬如蔣、錢,必是江浙,山東的姓,有幾支也相當獨家:于、姜、苗、王、還有姓戚的,也十之八九,是山東人。這一點點江湖通識,是要有的。
王姓遍布山東全省,不止威海。烟台附近有一座崑嵛山──是崑「嵛」,不是崑崙,植字的小哥千萬幸勿又植錯──山下有一個王官莊,全是姓王人家。
小時候看過一本大陸小說,名叫「苦菜花」,講的就是中日戰爭烟台崑嵛山一帶的故事。有一個富有地主家族,叫王唯一,他兒子叫王竹,還有一個侄子,叫王柬芝,做了打進共黨組織的無間道。游擊隊長叫于水,共黨書記名姜永泉,都是山東人典型的大姓。
小說的意念抄襲自蘇聯高爾基的「母親」,沒有什麼價值,但三四十年代民國山東鄉郊的風情,形容得很生動。戰爭的殘酷血腥,恐懼的張力強大。要了解鄰近地區的政治心理,北面是什麼樣的政權,這種小說,是要讀一點的,但這種話,跟香港人,尤其下一代,講來是白搭,所以,Thiscityisdying,很合理,正好。
話扯遠了,講回山東。姓姜的人,源自山東,大陸的東北也有,都是民國初年從山東移民去的,叫做「闖關東」。關是山海關的意思,山海關往東再走,那一大片,就是關東了。尤其「九一八」事變,滿洲國成立,日本人在長春和瀋陽大興建設,經濟繁榮,有大量的勞工職位,山東人都投奔滿洲國謀生──這是經濟活動,不涉政治是非──一些山東人,向北遷徙,到了冰天雪地的哈爾濱,與白俄混了一陣。民國三十八年巨變,白俄也逃來英國殖民地香港,山東人跟着下來做西餐;另一支,早隨着威海衞的英國人來了香港。
香港早年本來就很國際化:英國人、印度人、潮州人、廣東人、上海人、山東也有一個社群。粵語片時代,有一個大胖男星尤光照,跟新馬仔合演一齣戲叫「警察捉小偷」,就是演山東警察。當然,戲也是從意大利的寫實電影「警察與小偷」那裏抄襲來的。香港人,漸與現代「中國人」共通的地方之一,就是沒有自己原創的東西,全部從西方抄來,抄到連外國的「退伍軍人症」也「人有我有」了,真是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