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澳洲水域發現了全球首種混種鯊魚,由澳洲黑鰭鯊(Australianblack-tipshark)跟黑鰭鯊(black-tipshark)混種所生。由於這是鯊魚界史無前例的發現,科學家相信可能是鯊魚為適應氣候變化而自我進化,認為混種鯊最終可取代純種鯊。
領導今次研究的昆士蘭大學科學家摩根(JessMorgan)透露,他們在澳洲東岸新南威爾斯省和昆士蘭省對開海域記錄鯊魚品種和數目時,為鯊魚進行基因測試,發現57條鯊魚的真實品種跟外形不同。
將比純種鯊活得更久
澳洲黑鰭鯊與黑鰭鯊雖是近親,外形亦接近,但澳洲黑鰭鯊體形較細小、只在澳洲北部和東部的熱帶較淺水域生活;黑鰭鯊通常在澳洲東南部沿岸的亞熱帶和溫帶水域。牠們混種誕下的鯊魚,卻可游到離岸2,000公里、海水溫度較低的水域,專家認為,澳洲黑鰭鯊或以混種方法,試圖適應全球暖化下出現的海水溫度轉變。
摩根說:「澳洲黑鰭鯊與黑鰭鯊混種後,就可將活動範圍擴大至澳洲較南、較冷的水域。混種可令一種原本活動範圍只限於熱帶水域的品種,移至溫帶水域。」他形容這現象是「進化過程進行中」。
現今發現的57條混種鯊魚屬於多個不同輩份,有的父母都是混種,有的父母一方是混種、一方是純種黑鰭鯊,非常健康,大小跟澳洲黑鰭鯊或黑鰭鯊相若。
有份參與研究的科學家辛芬德費爾(ColinSimpfendorfer)指出,若混種鯊最後證實較父母的品種還要強,在適者生存定律下,混種鯊最終可能會比純種鯊在地球活得更久。他說:「我們不知道混種鯊魚最終會怎樣,但可以肯定的是,牠們可以存活下來、可以繁殖,並已繁殖了多代。」
不會變成「超級巨鯊」
當被問到混種鯊會否進化成類似大白鯊的「超級巨鯊」時,辛芬德費爾認為不可能,「因為原先兩個品種都不會對人類構成威脅,而混種鯊又保留了其父母的形態」,只強調混種鯊的適應能力很強。
混種鯊數量之多,在部份水域佔了黑鰭鯊群多達20%,但沒有迹象顯示澳洲黑鰭鯊或黑鰭鯊數量減少了,更叫科學家費解。
辛芬德費爾指,今次發現將會挑戰傳統以來科學界對鯊魚如何進化的理解和看法,「我們自以為了解鯊魚品種如何分類,但事實上我們可能根本並未完全清楚鯊魚品種分類機制。而且混種情況,或許不只在上述兩種鯊魚之間發生」。
摩根的研究團隊假設鯊魚混種的可能原因,除了應付氣候變化,還可能為了對抗人類捕獵,他們計劃進一步研究鯊魚的基因圖譜,以確定鯊魚混種究竟是亙古以來已有,只是最近才被發現,還是一個全新的現象。
法新社/英國《每日電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