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首年檢討 扶助細節淪空談產業轉型荊棘滿途

十二五首年檢討 扶助細節淪空談
產業轉型荊棘滿途

內地「十二.五」首年已成過去,各行各業的新計劃亦趕緊出台,為配合中央「改善民生、拉動內需及節能環保」的路線,全數均以「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為宗旨。儘管發展大方向及目標已定調,但具體扶助細節仍欠奉,加上未有考慮地方政府的利益,部份產業在調整結構及轉型上仍困難重重。
記者:陳韻妍

外圍經濟風雨飄搖,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早前明確指,加強節能環保是經濟轉型的重要突破口,也有利於形成新的增長點,推進節能環保將貫穿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整個進程,反映深化節能環保,促進產業創新轉型將是「十二.五」的主調。

內地「十二.五」規劃具體扶助細節欠奉,令產業在調整結構及轉型上仍困難重重。

政策執行力度不足

事實上,從已出台的「十二.五」產業規劃中窺探,便可知道即使不同產業的規劃繁瑣複雜,但宗旨卻萬變不離其中,如水泥及煤炭兩大產業均要求加快兼併重組,提高行業集中度;鋼鐵業要提升產品技術及質量;生物醫藥產業要創制新藥及鼓勵企業邁向國際化,都是符合中央「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的目標。
不過,中央在設定大框架的同時,卻忽略地方政府的利益及輕視產業發展的難度,不僅令政策執行上力度不足,部份產業更因扶助力度不夠而陷入停滯不前的情況,如新能源因「上網難」而出現產能過剩;鋼鐵業因地方政府不肯淘汰過剩能力而陷入利潤低迷的困境。

戰略新興產業無起色

中央只顧盲目要求企業做大做強,卻欠缺周詳產業發展計劃,企業變強同時議價能力亦提高,對產業的價格控制力更強,整合多年的煤炭業便是一個好例子,最終中央反其道而行要對業界進行調控,變相令煤企繼續重組整合的意欲下降。
此外,前年由發改委牽頭,工信部等部門參與起草制定的國家七大戰略新興產業「十二.五」規劃,雖然中央希望未來十年將七大產業鏈推進至一個新產業周期,但事隔一年,七大產業仍在原地踏步,令戰略新興產業變為紙上產業。

煤炭業 限價令
窒礙併購意欲

煤炭整合是內地政府過去數年一直進行的事,為進一步提高煤炭產業集中度,中央希望在「十二.五」加快建設14個大型煤炭生產基地,基地內的煤炭產量將佔全國90%。
中央在加快煤企併購重組的同時,卻對煤價「封頂」,此舉無疑打擊煤企透過併購整合來壯大勢力的意欲。

中央在加快煤企併購重組的同時,卻對煤價「封頂」。

跨省併購難度高

據悉,中央希望在2015年將全國煤企數量控制在4000家以內,平均規模提高到年產百萬噸以上,並重點鼓勵煤企實施跨地區重整,形成10個億噸級、10個5000萬噸級的特大型煤炭企業,煤炭產量佔全國60%。
現時內地每年產煤量達億噸級的企業只有5家企業,包括神華(1088)、中煤(1898)、陝西煤化等。
國泰君安分析師吳逸超認為,山西及內蒙古的煤礦已整合多年,陝西涉及民營的煤礦較少,整合亦相對較易,相反民營企業佔大多數的貴州在整合方面便有難度,因國企跟民企在煤礦收購價方面存在分歧,故煤炭產業能否加快整合,取決於中央對民營煤礦的補償價格,但相信煤炭產業只能限於省內整合,跨省整合將非常困難。
中央一面倡議煤企整合,一面加大對煤炭市場的操控,發改委日前決定在自由交易的煤炭市場基調上,實施宏觀調控指導,要求煤企率先保障電力、化肥、居民生活等關鍵用煤需求,並對重點合同兌現率較低的煤企實施縮減運力等懲罰性措施,冀能壓抑煤價上漲對社會民生的衝擊。
不過,吳逸超認為,煤炭在「十二.五」的行業集中度提高,意味大型煤企將具有更大的議價能力,煤價日後更加難跌。

可再生能源業 上網難
效率低阻發圍

面對傳統石化能源供應日益緊絀,加上節能減排為國際大力推動的政策,可再生能源遂成為內地近年力谷的新興產業。儘管在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中,希望將風能及太陽能裝機容量提升數倍,但今年新能源在「上網難」的困境下,已飽受產能過剩之苦。
國家能源局日前透露,希望2015年建立具競爭性的可再生能源產業體系,將風電年發電量提升至1900億千瓦時(kMW),太陽能年發電量提高到2000億千瓦時。目標雖遠大,但實行起來卻難度大增,主要源於新能源發電接駁電網的問題仍未解決。
去年首10個月內地併網風電裝機容量僅3913萬千瓦,很多未能上網的風機只能「空轉」。大唐新能源(1798)副總經理胡國棟曾坦言,公司在三北地區尚有5000萬千瓦(MW)的風資源,但因送出受阻,現在都無法開發,所以要轉向南方區域發展,但南方風速低、可利用小時只有約2000小時,發電量較低故收益不高。

接駁電網的問題仍未解決,太陽能發電量勢難提高。

風機價格大跌

「上網難」亦導致市場對風機的需求亦大減,令風機價格大跌,風機製造商經營情況日益嚴峻。內地兩大風機製造商華銳風電及金風科技(2208)去年首三季的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分別為359及274天,較去年的118及108天激增。
除風電外,前年受捧的太陽能產業去年形勢亦急轉直下,產能過剩、價格大跌、歐洲需求減少及「雙反」等衝擊,令太陽能淪為懸崖邊的產業,多隻太陽能股價更慘不忍睹。中央為解決「上網難」,計劃今年推出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制,冀完善和制定新能源政策設計。

鋼鐵業 需求弱
產能過剩惡化

雖然中央政府希望透過「結構調整及轉型升級」來救助一直被高價鐵礦石蠶食利潤的鋼鐵業,但面對工業增長放慢,下游用鋼行業需求趨弱,以及資金緊張等問題困擾,鋼鐵業在「十二.五」將繼續在低利潤及高產量的「地獄」中苟延殘喘。
國家工信部在鋼鐵業「十二.五」規劃中,要求十大鋼企集中度提高至60%,同時加強建設東南沿海鋼鐵基地,解決「北鋼南運」問題。
不過,大華繼顯分析員劉曉慧認為,「十二.五」規劃毫無新意,鋼鐵要脫離困境,必須大減鋼企數目,但汰弱留強需要時間及地方政府合作才能完成。
事實上,中央在「十一.五」期間亦在淘汰落後產能、兼併重組及佈局調整等方面作出多種嘗試,但實際執行時卻充滿困難。
業界更透露,產能淘汰的政策指標反而成為產能擴張的推進器,令產能過剩問題持續至今,鋼鐵業的利潤率更長期維持在約3%,去年首十個月500萬噸以上的鋼企利潤率更跌至2.99%,10月份更有77家鋼企「見紅」,虧損額按月增16.1%至21.25億元人民幣。

鋼鐵業將繼續在低利潤及高產量的「地獄」中苟延殘喘。

工信部籲提高質量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羅冰生表示,鋼鐵業發展主要由市場主導,但今年經濟增速料低於去年,加上固定資產投資及出口總值增長將不及去年,意味社會對鋼材需求將減弱,估計今年鋼鐵業將面對產能過剩及市場需求疲弱的困境,籲企業嚴控產量,提高鋼材品種及品質。
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副司長駱鐵軍指,鋼鐵業規模已很大,並已具備由大到強的轉變基礎,故今年業界應由注重擴張,改為向注重品種質量效益提高,提高煉鋼技術。

新能源車業 乏配套
價錢高成死穴

新能源汽車在西方國家發展多年,但在中國仍處於萌芽期。2009年8月國資委推動16央企組織聯盟發展新能源車,冀藉着「國家隊」的勢力,加快推動新能源車發展,但事與願違,央企間的利益競爭反而拖慢產業發展,加上仍未制定電池類型、充電站建設等關鍵設施的標準,新能源車遂面臨「政策熱、市場冷」的間題。

新能源車價錢高昂,嚴重打擊消費者的購買意欲。

電池問題未解決

內地去年汽車業遇上冷鋒,傳統汽車銷量持續下跌,價格較高的新能源車更加「冇運行」。作為中央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之一的新能源車,仍停留在制定各項關鍵標準的階段,如路面行駛的最低技術要求、電池類型、充電模式等,故有分析員坦言,新能源車目前只是概念炒作,因制約行業發展的因素太多,實際應用上亦不成熟。
按照《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未來5年新能源車將在30個以上的城市進行規模化示範推廣。不過,市場普遍認為目標不切實際,因新能車從目前由政府引導消費模式,到企業及機構推廣新能源車,再到消費者將新能源車列入選購之列,仍需要一段長時間。
有中資分析員指,價格太貴是新能源車的「死穴」,即使計入補貼,價格仍高於一般汽車,加上款式少,又非所有城市均有出售,配套設施又不足,駕駛者經常要擔心「行到一半無電」,嚴重打擊消費者的購買意欲。
除技術及標準未到位,央企在發展新能源車配套時的爭拗,亦成為窒礙產業發展的原因之一。據悉,有份入選「國家隊」的中石化集團及國家電網,連充電站如何建設及電池模式亦未有定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