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雲端:落後發展觀 - 丘亦生

金融雲端:落後發展觀 - 丘亦生

機場管理局正式建議政府,花1362億元建設第三條機場跑道,解決現有兩條跑道容量在2017年左右飽和的問題。機管局其實並未全面交代擴建的成本效益和環境影響,好些輿論已毫無保留完全收貨,有的更預先警告其他團體,不要以環保、保育之名拖後腿,不要「濫用」司法程序攔路。背後又是那一套「唔好阻住搵食」的發展至上思維,其實幾落後,落後到連內地都開始想拋棄這種不惜一切的發展觀;亦十分專橫,專橫至罔顧程序理性和法治精神,以「濫用」的指控,預早恫嚇未來可能出現的司法覆核申請人。
機管局去年6月發表的《2030規劃大綱》,提出在現有雙跑道系統上作改善,以及增建第三條跑道兩個方案,諮詢公眾。根據機管局的估算,改善雙跑道系統,只能夠把容量飽和的期限延至2020年左右,而三跑道方案可以應付直到2030年或以後的需求。文件鋪排內容的方式,早已反映機管局傾向三跑道方案,諮詢結果也一如所願,機管局稱,逾七成人同意三跑道方案。
三跑道方案需要在機場北面的深海填海,造價昂貴,2010年價格862億元,按2013年至2030年間價格計算則為1362億港元,是香港歷來成本最高的基建項目。但我認為,這不是興建新跑道的全部成本,建設和長期營運如此龐大的航空項目,定必帶來空氣、噪音、水質污染,是有代價的,這些社會成本都有必要包括在成本效益的計算中,外國對大型基建規劃越來越普遍有此要求,但機管局就是沒有這樣做。它的初步技術報告稱,所有污染都不嚴重,表示日後會有環境補償措施,但沒有交代具體內容和成本。

希斯路棄建第三條跑道

倫敦希斯路機場同樣經歷是否建設第三條跑道的爭議,持續十多年。政府的研究報告最初指,新跑道能帶來55億英鎊的經濟貢獻,但經獨立機構計算,尤其包括了溫室氣體排放的社會成本後,發現所謂貢獻將被一筆勾銷。
英國政府1999年發佈航空業對英國經濟貢獻的分析報告,工黨政府2002年開始討論建設希斯路第三條跑道,2007年開始諮詢,2009年拍板去馬,等待已經私有化的英國機場管理局(BAA)提交申請。
結合居民組織和環保團體的反對建新跑道運動,在千禧年開始和英國政府周旋,2010年初通過司法途徑,挑戰行政機關的決定。團體入稟法院質疑政府決策,不符合最新的環境保護政策,法院最後裁定,政府確實沒有考慮最新的氣候變化數據,要求檢討。儘管裁決沒有完全推翻建跑道的決定,已令當時的工黨政府異常尷尬。同年工黨輸掉大選,保守黨與自由民主黨上台組成聯合政府,不久就宣佈正式放棄建設希斯路第三條跑道。
英國政府因為環保問題,造成基建決策的緩慢和反覆,也許會讓很多香港人覺得不可思議。記得曾蔭權去年10月在立法會發言嗎?「那些阻撓基建工程的政黨、政客要追的,究竟是環保、是保育,抑或是拒絕經濟發展、拒絕創造就業、拒絕香港與內地進一步融合?」香港官商的主流思維,仍然簡單將環保和保育,與發展和就業對立起來。
內地卻開始注意到,發展經濟不能以污染環境為代價,而且越來越認真對待,多次為此叫停基建項目上馬。中國環保總局去年叫停了或一度叫停的基建項目,數以百計,總投資額逾千億元人民幣,當中包括造成廣泛污染,直接觸發了汕頭海門鎮去年底連日示威的華能海門電廠擴建計劃。總理溫家寶去年3月說:「(經濟)總量的增加是不能以過度地消耗資源、能源和污染環境為代價。那樣不僅不可持續,而且會給我們子孫後代造成影響。」

比基建珍貴的無形資產

赤鱲角機場是香港過去20年最成功的基建項目,支持香港成為區內的航空樞紐。作為一個城市與世界接觸的門戶,赤鱲角機場優越的軟件和硬件,多年來享譽國際,讓不少香港人感到自豪,希望它能保持目前的領先地位。但面對一項涉資近1400億元的擴建計劃,在拍板之前,應該有一個比現在更全面、兼顧了各種社會成本的考量。任何人的質疑和挑戰,都應該得到政府和機管局的認真回應。
至於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司法程序挑戰政府決策,其實彰顯了香港的司法獨立,我視之為遠比任何基建珍貴的香港無形資產。廣州可以不斷擴建機場──預計在2015和2020年分別建成第四和第五條跑道,香港長遠而言根本沒有能力追趕──但無法搭建出可以跟香港媲美的司法制度,我們怎能不珍視之。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