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銀行Sell-side(泛指投行中出售服務予資產管理公司的業務)靠助企業上市等業務搵食,被形容為「成本中心」的研究部則用作省招牌。繼去年本報總結大行「首予買入」的表現,今年再接再勵,為大行研究部評級,然而,大市「林峯化」──即是好「chok」,與其再度追蹤一味唱好的「首予買入」報告表現,倒不如量度大行「轉軚」的準繩度。總結全年,發現花旗最準,瑞銀則成包尾大幡,箇中致勝在於九月尾有否轉啱軚!
大摩中短線回報逾2%
評核準則分成看好及看淡兩類,再量度其短線(2天)及中線(20天)表現,向上調高評級視為看好,例如由中性升至買入;相反則為看淡,例如中性降至沽售,如此類推,評級不變則不計算在內。港股王數據顯示,在主要六間大行中,花旗年內「轉軚」的方向最正確,短線平均回報雖只得0.75%,中線卻有6.82%,冠絕同儕;而最差的是瑞銀。
去年本報亦發表同類調查,計算各行「首予買入」報告的表現,最佳的是「投行一哥」高盛,在市況良好加上報告推動下,平均中線回報近一成,但若論轉軚之能耐,表現卻不如理想,中線平均回報更僅高於瑞銀。
整體大行轉軚全數錄得正回報,究竟甚麼因素辨別出轉軚王,據本報研究,關鍵為九月底的取態,花旗在九月底至十月初見底反彈時,各行業的分析員皆發表報告唱好,唱好報告17份,唱淡僅1份,成為全年優勝劣敗的分水嶺,其中於九月三十日推介南車時代(3898),20天累積升幅逾六成,隨後更於十一月初平倉降評級至中性,屬全年「靚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