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導航:四大炸彈 今季襲港

投資導航:四大炸彈 今季襲港

去年對於投資者是慘淡痛苦的一年,今年會否雨過天青,「投資導航」認為上半年仍然會危機四伏,尤其今季四大不利因素纏繞:歐巨債再融資、新一輪降級潮殺到、企業放榜後大清算,以及選舉年添政治變數,港股或遭遇最難捱的一季。傳統智慧,跌市莫估底,在炸彈未拆除引爆前,每次反彈是減磅而非撈底時機。

三成債到期 歐豬恐爆煲

歐債危機沒完沒了!歐元國約三成債務將在首季到期,意味歐洲將迎來龐大再融資浪潮,當中法國及意大利本季債務額均高逾千億歐元(超過1萬億港元),希臘相關債務更佔整體負債高達四成,情況堪虞,歐洲亂局隨時再度升級,甚至遭引爆。

銀行須撲水自保

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早前承認,歐元區今季將迎來一輪空前的資金壓力,涉及7500億歐元債務到期,當中包括2500億歐元銀行債、2500億至3000億歐元國債、以及2000億歐元抵押證券(CLO),而銀行業全年亦有達7200億歐元債務到期,且大部份集中在上半年償還。據彭博資訊數字,單計德法及歐豬五國總負債高達1.3萬億歐元,當29%或3808億歐元要在本季償還,僅意大利一國已佔當中1129億歐元。
歐洲諸國今季肯定會有一輪大型舊債換新債行動,但以現時市場環境,不排除部份國家索性賴債違約,對市場衝擊非同小可。即使借到錢,新債息率肯定誇張,往後數年單單畀貴利,已經窒礙經濟發展。另外,銀行亦要積極「撲水」自保,被視作「救命草」的歐洲央行面對龐大融資需求,恐怕力不從心,市場對增持歐豬債已持保留態度,國債孳息面臨再攀高峯的風險,資產市場有機會受牽連而掀起波動。

歐美瀕降級 舉債更艱難

多家評級機構去年頻頻出手,令本已流血不止的投資市場更形虛弱,當中最震撼的,莫過於標普8月將美國長期主權評級,歷史性地由「AAA」下調至「AA-」,一石擊起千重浪,港股亦開始步入熊市。

靠EFSF救市有暗湧

展望今年,美國評級岌岌可危,上月穆迪維持美國3條A評級,但前景仍為負面,惟警告若無進一步的削赤計劃,未來一至兩年將出手降級。倘若有兩家評級機構不給予美國最高評級,其債券價值肯定大跌,縱觀全球主要國家,無不持有美債作為外滙儲備,跌價所引起的連鎖反應,實在不堪設想。
歐元區二哥法國亦屬高危一族。惠譽上月率先將法國評級展望由穩定降為負面,預期其國債佔GDP的比例,在2014年將升至94%。早在去年10月,穆迪及標普先後發出警告,不排除將法國列入負面觀察名單。有分析指出,若法國遭降級,除令自身融資難度大增外,更會影響其注資歐洲金融穩定機制(EFSF)的額度,令歐債危機更難解決。
標普上月初將歐元區17國當中15國的主權信貸評級,以及EFSF的三條A發債評級,列入負面觀察名單,意味這些國家在今年三月前,有一半或會遭降級,倘標普落實出手,肯定造成惡性循環。

業績見光死 買股勿信PE

去年基金經理損手,都賴價值投資陷阱惹的禍,無疑現時港股(恒指及H指)市盈率(PE)只有8.3倍,明年預測PE亦不足十倍,較過去歷史長期平均13、14倍低出一個標準差。但估值平恐怕只是分析員一廂情願、高估企業盈利預測所致,3月初大笨象滙控(005)將為藍籌業績揭開序幕,屆時無論藍籌及中資股,全年業績將見真章。
彭博預測,如單計算過去12個月預測PE,藍籌股每股盈利增長已較往績(2010年)暴跌16%,尤其第四季下調幅度最快最急。按照下半年形勢,企業盈利增長大幅放緩,放榜後極可能觸發市場盈利重估降級(de-rating),屆時每股盈利跌一半,PE已經倍增,估值由平變貴。

本地地產股最高危

論基本因素改變令企業業績走樣,內地保險及本地地產最高危。A股是保險業主要投資對象,然而去年表現幾乎是全世界最樣衰,滬綜指全年喪跌逾兩成,差過歐股,令人大跌眼鏡,內房業績凍過水。
本地地產股則受內憂外患雙重夾擊,內憂是按息急升,新造按息由最低不足1厘,回升至目前2至3厘水平,影響市民置業意欲,外患則是內地缺水,內地來港置業豪客幾乎絕迹,地產商明年或要劈價賣樓始達標。

美法俄大選 股市不明朗

過去一年,即使探討市場基本因素亦難以看透股票走勢,投資者在今年「選舉年」又要面對更難測的政治,市場迷霧更濃。有統計指出,今年有約58國家或地區舉行決定政治路向的選舉,當中包括美國、法國及俄羅斯,而中國亦會在下半年換班,今年環球局勢隨時變天。
今年重要選擇接踵而至,先有本月台灣總統大選,對兩岸大中華地區有深遠影響;緊接3月份的俄羅斯總統選舉,即使俄國權力中心轉移機會不大,但普京得權未得人心,作為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國,新政權對外政策改變,分分鐘影響環球能源供應;同月,還有對港人影響深遠的特首選戰,新接班人對現時房屋政策取態,亦會直接衝擊本港資產市場。

美國兩黨爭打經濟牌

除本季外,尚有6月的法國及12月的南韓總統選舉,以及下半年中共十八大高層人事更替,其選舉前哨戰或多或少牽動本季市場。要數重頭戲,相信是11月6日的美國大選,兩黨陣營早已提前熱身,爭打經濟牌,共和黨亦趁機抨擊削赤開支,過去一年已有不少兩黨的爭拗拖累大市。事實上,歷年美股在選舉年多表現呆滯,部份須翌年才回勇。分析認為,奧巴馬受任期將屆滿的掣肘,或窒礙多項財政政策的出台,經濟亦恐維持在低水平。

《專家今季策略》
短炒為主 萬七樓下買

豐盛融資資產管理董事 黃國英
「第一季要睇定啲,要等到個市回番去萬八點樓下,先考慮入市,或者等第一季行得遠啲,先認真啲買長線啲,否則應該短炒為主,因為業績期前可能出現de-rating。第一季有機會跌到去略低過17000點,但低過16200點嘅機會唔大……可以買番啲防守性高嘅股票,例如中移動、領匯等,要減持資源股。」

炒上落 吼波幅大股份

英業環球資產管理董事總經理 陳炳強
「第一季最好狀況係橫行,所以短線可以響17500點至19200點之間炒上落,恒指唔係咁輕易跌到去16000點,如果去到,我會覺得好開心,會買啲嘢……當恒指跌至17500點,可以留意資源、銀行及出口股,因為呢啲一定比大市跌得多,既然係上落市,就一定要搵高Beta(高波幅)股份嚟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