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是香港人還是×國人?今天,世界已經是地球村,層次高一點,只要覺得做亞洲人很好,就好。
亞洲人(Asian),在西方有稍微不同的定義:在美國,主要指日、韓、華裔還加上印度,然後是越南、泰國和中印半島。
英國的定義比較窄一點:Asian專指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因為英國的殖民經驗,開拓到亞洲,佔領到南亞次大陸,印巴孟加拉,是英國人的「亞洲經驗」的中心,馬來亞、新加坡、香港,地方太小,不足嚴論,所以這幾個地方的人,算是Orientals,不在Asian之列。
但英美對亞洲人的定義,共同之處,是都不包括沙地阿拉伯、土耳其、伊朗這一大片伊斯蘭地區,這些人都分開,叫做Islam。
區分就好了。身為亞洲人,在世界上,文化地位不及歐美,總在非洲和中東阿拉伯之上。因為亞洲至少有日本,品味精緻,國民品格優越,禮貌而含蓄,是儒佛道三大文化薈萃的品牌。
然後是印度。六千年的文明,雖然很多窮人,但印度人有信仰。印度教和婆羅門的生死觀,隱然與西藏契合,把人生供奉成空靈的境界,比西方耶教文明的天堂地獄更澄澈,令西方人,尤其知識份子,深為拜服。
亞洲還有泰國。湄公河畔的佛鄉,蓮花幾瓣,綻開善良和友情,泰國叫做LandofSmile,也體現了亞洲價值觀迷人的一面。許多英國人和歐洲人到布吉和清邁退休,視之為世外桃源。
然後是台灣舊民國的人情味,越南那一層法國殖民的優雅。寮國、緬甸,甚至柬埔寨,假以時日,都可以復興亞洲印度教和佛教交滙的文明。面對南中國海,處身這麼多可愛的地方之間,做一個亞洲人,不但不必自卑,如果能加上劍橋或普林斯頓的人文學科修養,做一個亞洲人,面對二十一世紀,縱橫東西方之間,見賢思齊,崇優辨劣,近智慧而遠愚庸,一點也不會有什麼身份認同問題。當然,要做到也不容易,起點是先戒除喧嘩:日本人、印度人、泰國人,在公共場合,都不吵嚷,不妨從這一點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