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期《醫字咁淺》講「道歉」,意思淺白,卻不易開口。
最近多宗醫療糾紛都跟道歉或認錯有關:少年手術後因併發症喪生,家屬請議員及傳媒介入,院方推說正在進行調查,迴避交代事發原因,被全城鬧爆;年老患者病情複雜,治療進退維谷,病人最終失救,管理層聲稱事故是由前線醫生集體疏忽所致,急不及待便向廣大市民公開致歉,令一眾同僚譁然。
不管有沒有犯錯,病人出了事,醫生都會覺得難受和愧對家屬,但講到道歉,卻難以啟齒-HardtosayI'msorry,男兒膝下有黃金,莫非醫生牙罅也有黃金?
在西方國家,病人不幸身故,醫護都會主動慰問家屬:「Weareverysorryforyourloss。」日本的醫護更會付諸行動,向死者遺體作九十度鞠躬的告別儀式;中國自命禮義之邦,我們卻欠缺這種禮貌。向家屬表達歉意其實沒甚麼大不了,為何醫生總是開不了口?
醫生並非剛愎自用,我們也明白家屬失去至親的感受,但在現今的社會風氣及投訴文化底下,醫護早已成了驚弓之鳥,對家屬充滿戒心,可以逃避面對他們的話都會盡量逃避。
假如病人出了事,就算明知沒有做錯,也會杯弓蛇影地覺得家屬一定是來找晦氣,心想一旦被他們纏上,從此便麻煩了。
人與人相處貴乎坦誠,這當然包括醫護及家屬的關係,沒做錯便不應逃避(做錯了更不應逃避),拿出勇氣,坦誠地講句「節哀順變」或「很抱歉幫不到你的家人」,相信家屬總會諒解的(但願如此)。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麥煒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