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台灣電影吐氣揚眉的一刻,也是香港電影人痛定思痛的時候。《那些年》對香港電影業的震撼,不單止搶走華語片票房No.1般簡單,而是背後蘊藏的深層意義。台灣電影曾經歷過沉重的黑暗時期,港片在八、九十年代於台灣呼風喚雨,現卻被台片迎頭趕上。
細說當年的台灣文藝電影,由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侯孝賢的《悲情城市》,雖贏得高度評價,但平慢節奏令台灣大眾卻步。直至近年,新世代導演如魏德聖、九把刀的崛起,才將台灣電影業徹底起死回生。魏德聖和九把刀的導演功力,當然不能與楊、侯相提並論,不同是他們懂得跟觀眾溝通,不是埋頭拍悶藝片。
摒棄本土特色
香港電影人現都北望神州,寧願拍一些諸多限制、欠缺本土色彩的合拍片,也不顧及香港票房。舉例說,徐克的《龍門飛甲》,在內地錄得超過3.17億人民幣票房,在港截至前日僅收413萬,但whocares?無可否認,這是金錢掛帥的時代,thiscityisdying?又未必,畢竟香港依然有班默默耕耘的電影人支撐。不過究竟要等到那些年才可破《那些年》的紀錄,是要等星爺出山?還是要等到2046?
撰文:盧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