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醫療廢物管制計劃把無針針筒也列為醫療廢物,導致須焚化的醫療廢物大增50倍,增加焚化燃料成本和產生溫室氣體,世衞組織和立法會議員同炮轟港府「嘥錢又嘥工作時間!」指無針針筒藏菌比家居垃圾還少。 記者:梁麗兒
該管制計劃去年八月實施,公院醫療廢物量在八月至十月立即增加8.8%,達27.6萬公斤,前年同期則25.3萬公斤。每月住院病人人均消耗醫療廢物也上升近10%。前年全年醫療廢物約219萬公斤,其中2%須醫院或食環署焚化處理,其餘送往堆填區。管制計劃實施後,所有醫療廢物運往化學廢物處理中心焚化,廢物焚化量大增50倍。
無危險卻列醫療廢物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潘佩璆指出,主因是所有針筒均列為第一組醫療廢物,包括為病人餵食或插喉用的50毫升無針針筒,棄置時須兩重包裝,先置於特製膠盒,然後放入醫療廢物專用紅膠袋內。由於特製膠盒生產需時,醫院管理局與環境保護署早前協議,暫時放入兩個紅膠袋作過渡安排,適用於公院、門診及外訪的社康護士。
潘說,公院現有近500名社康護士,每日上門護理病人要用數十支無針針筒,過往只作一般廢物棄置垃圾桶。若按照醫療廢物處理,將加重工作量及負擔,「護士要特別處理同埋拎返走,唔單止好累贅,以前可坐公共交通工具,家就要坐的士。」日後還須額外帶多一個垃圾桶般大小的特製膠盒,去收集對人類無危險,又已雙重包裝的針筒,每個桶成本要300元,用幾日就銷毀,是倒施逆行,浪費公帑。
現時護士尚可應付入兩個紅膠袋做法,他建議列為恒常安排。另促請當局檢討處理醫療廢物方法,包括高溫焚化對經濟、環境及醫療服務影響,又建議參考外地做法,回收再造無針針筒。
世界衞生組織感染控制合作中心總監司徒永康指,計劃實施前已向港府提出借鑑英、美做法,毋須將無針針筒列為醫療廢物。「家居垃圾含菌量高過醫療廢物,有隔夜餸、尿片,點解無針嘅針筒反而要當醫療廢物處理?嘥錢又嘥工作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