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門照顧行動不便病人傷口專家冇有怕

上門照顧行動不便病人
傷口專家冇有怕

【本報訊】難以癒合的慢性傷口,病人難以自行護理,需要無懼傷口發臭或潰爛的「傷口專家」出馬。這些被稱為「傷口專家」的社康護士,有至少兩年的病房臨床經驗,加入外展服務團隊後,要負責上門協助因行動不便無法回醫院的病人,在家護理傷口;近年電子儀器及特別敷料的發展,更便利社康護士的工作,減低病人因傷口惡化再住院的風險。 記者:陳凱迎

持續八周仍未癒合的傷口可歸類為慢性傷口,例如糖尿腳、癌腫瘤侵蝕或由靜脈曲張引致的潰瘍等;這種傷口或會持續潰爛,發出異味,甚至有內臟溢出,加上分泌物,令傷口濕濕滑滑。一旦病人不懂得自行護理,又因行動不便無法經常往返醫院,可嚴重影響生活質素,也有感染風險。

《負壓引流機》
為傷口分泌物過多的病人抽走部份滲液,可刺激傷口附近皮膚生長,加快癒合

《超聲波血壓計》
檢查腳部有傷口的病人,腿內有否血管閉塞,以決定需否通血管,以加快傷口癒合

上門服務每次80元

公立醫院的社區外展服務,安排社康護士上門協助上述病人清潔傷口,並教導他們日常護理程序;以醫管局新界東醫院聯網為例,聯網內有約四成病人受傷口問題困擾,當中逾半數病人需要醫護人員上門協助護理傷口,服務每次收費80元。
社區外展服務團隊近年引入不少新工具,以提升服務質素。新界東社區外展服務成員之一的資深護士湯美開舉例,有一名30歲年輕男病人,為切除胃癌腫瘤於肚皮遺下一個大傷口,接受多次手術後,胃部與腸臟間的駁口壞死,腸頭於肚皮傷口走了出來,每日流出多達一公升的分泌物和大便,對男病人造成極大困擾。
社康護士見狀,嘗試將腸癌病人常用的造口袋,應用在這名男病人身上;社康護士要定期上門替病人更換造口袋,也要教導病人及其家屬如何保持造口袋衞生。
現有的特製敷料具有除味功能,可避免病人因傷口異味影響社交生活。湯舉例,曾有婆婆因自己的傷口發臭,不讓孫兒靠近;社康護士遂利用含有活性炭的敷料,替婆婆消除傷口異味,除去其困擾。
團隊現時也會用先進電子儀器如超聲波血壓計,檢測病人的腳部潰瘍是否與血管閉塞有關,或用負壓引流機抽走病人傷口的分泌物。簡單如智能電話或相機,都能夠協助團隊提升服務質素,例如每次為病人護理傷口時,拍下照片存檔,作記錄之餘又方便隊員間將個案交接(見表)。

《智能電話》
功能如電子手帳,載有病人病歷資料,方便上門核對病歷,須密碼登入保障私隱

《特別敷料》
部份具除味功能,另有部份功能如造口袋,能收集病人傷口的分泌物
資料來源:新界東社區外展服務

服務範圍遠及禁區

新界東社區外展服務團隊所服務的病人,除住在一般的屋邨大廈外,也有不少住在偏遠村落,甚至是禁區地帶,隊員間不時要分享探訪「貼士」,包括哪條村內有惡犬。由於大部份服務只由一位社康護士負責,社康護士均受過基本防禦訓練,確保在危險情況下,可以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