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隊在省港盃首回合雖然未能打響頭炮,不過球隊的士氣同鬥志實在可嘉,總算沒有令一眾專誠入場捧場的球迷失望。隨着近年不少富有地區色彩的港甲球隊大埔、天水圍、屯門等不斷吸納地區球迷,香港足運總算多了一批新的支持者,補充新血對足球發展實在相當重要,正如當年的地區球隊元朗、荃灣等,亦孕育過不少足球明星。
年輕一輩的球迷,大抵對創會只有4年光景的依波路足球隊,並沒有甚麼印象,不過筆者最近遇見的這位老朋友,正正就是當年這支元朗地區球隊的領隊鄧國華先生。90年才借用海峰足球隊會籍參加港甲的依波路,91年夏天就曾以14萬港元,破當年本地球會最高轉會費紀錄羅致愉園中堅譚亞福。92年在總督盃決賽殺敗南華,獲選最佳防守球員的門將索格寧,以及最佳攻擊球員基力,正正就是華哥所引入的高質外援。同年,在足總盃殺敗快譯通成為雙料冠軍的依波路,沒想過一年後就宣佈解散,而醉心足球的鄧國華,亦從此甚少在香港球圈露面。
18年後,原來這個低調的足球有心人,一直未有離開過足球,更成功在內地創出一片天,在番禺建立了一所極具規模的足球訓練基地,為年輕人實踐足球夢。今年番禺明珠足球隊,就奪得U16級別的全中國季軍,現時大埔足球隊的「明珠三寶」陳立明、荊騰與車潤秋,就正正是這所非商業球隊的青訓產品。
在香港搞足球,向來都是吃力不討好,慶幸多年來仍有這群有心人,為提拔年輕球員而默默耕耘。華哥的例子,絕對不是冰山一角,其實港人對足球的熱誠、對推動青少年足球發展的不遺餘力,實在值得各界多加關注與重視。要重建當年的港甲王朝無疑是難,但再難亦值得我們嘗試,因為港甲正是我們的集體回憶,我們的那些年,就正是在這片充滿足球熱誠的綠茵場上長大。
文:丘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