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拒上學 揭思覺失調家人及早求助 復元考上大學

少女拒上學 揭思覺失調
家人及早求助 復元考上大學

【本報訊】思覺失調是一種早期不正常的精神狀態,若不及早治理可發展成躁狂症或精神分裂症等嚴重精神病。醫管局的最新研究發現,及早識別患者並提供跟進服務,能防止病情惡化,有效減低患者的自殺率及暴力行為,也可減少不必要的住院個案。 記者:郭慧嫻

醫管局新界東精神科觀察治療中心院長鍾維壽表示,思覺失調患者一般於10多歲至20歲期間首次病發,成因是大腦前葉額神經素傳遞失調引起,患者的思維、感覺和情緒或與現實脫節。他形容前葉額是「萬物之靈」,掌管自控能力、有條理地處理工作、計劃一生和社交技巧。若不及早治療,患者或會發展為破壞力及暴力傾向更強的精神分裂症,若早期接受治療,患者未必會出現幻聽或妄想,可避免出現自我封閉、思想狹窄或不願意溝通等病徵。
他表示約三年前一名就讀中五的18歲少女,突然變得脾氣暴躁,認為同學常說她壞話而不肯上學。初時家人以為是校園欺凌,直至少女自言自語及經常獨自發笑,逐漸連家人也開始懷疑。家人向學校社工求助,經轉介後最終確診患上思覺失調。少女服藥半年後病徵消失,今年成功考入大學。
「當時少女已出現幻聽而不自知,話facebook有人唱佢,其實當中有真有假。」鍾維壽稱家長容易誤會子女是反叛及鬧情緒,因而耽誤了治療。

參加計劃患者自殺率降

醫管局2001年起推行思覺失調服務計劃(EASY),針對15至25歲初發患者提供及早介入服務。一項2008年進行的EASY成效研究發現,相比接受標準服務模式的患者,接受EASY的患者自殺率由2.6%降至1%,暴力行為由20.4%大幅減至12.4%,不必要住院日數由115日減至62日,社交及工作能力也有改善。
醫管局綜合護理計劃總行政經理鄭淑梅稱,醫管局自今年4月起,每年獲政府額外撥款三千萬元,將EASY服務對象擴展至64歲及所有醫院聯網,個案跟進期由兩年延長至三年,預計每年額外增加600個服務名額,可為每年全部約1,300宗新症提供服務。

醫管局召開招待會,介紹思覺失調服務計劃。

引入新藥 副作用少

【本報訊】醫管局近年增撥資源,引入副作用較少的思覺失調新藥。香港精神科醫學院李永堅醫生表示,無論早期或復發病人,都可以按病情及個人需要選擇合適藥物,而新藥的使用佔整體比例也越來越多。
但李指出當局不能完全淘汰舊藥,如個別病人服食新藥後無效,需轉回舊藥。另部份新藥有代謝綜合症等副作用,故糖尿病人服用新藥隨時加劇病情。
他認為思覺失調服務計劃的推廣,可提高市民對該病的認知及警覺性,近年的病人不少可於病發半年內求診,情況大有改善。另外,病人現時可經電話接受評估,若被判斷為適合進行治療,會即時輪候見精神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