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爽教室--今日香港:貧富懸殊

通識爽教室--今日香港:貧富懸殊

如何改善貧富差距
日益擴大的情況?

誰是改善香港生活素質問題的主要持份者?

1.香港政府:擁有管治權力,可以通過立法、執法、宣傳及教育影響社會發展。
2.經濟團體:對經濟發展有重要影響力,同時影響本地居民生活。
3.服務團體:為基層市民提供服務,監察經濟團體及分析政府政策成效並提出相關建議。
4.香港市民:行使公民權利監察政府,同時也受政府政策、經濟團體及社會服務團體政策所影響。

政府如何協助拉近貧富差距?

1.改善基層市民生活保障
‧最低工資立法
‧加強勞工法例中對工人的保障(例如:打擊「假自僱」)
‧研究給予工會集體談判權(此建議頗具爭議性)
‧加強僱員再培訓計劃,協助中年失業者再次就業
2.擴闊中產階層
‧為青年人提供高質素大學教育是增加中間收入者比重的先決條件
‧加強對投資市場(股市/樓市)的管理,給予中間收入階層透過投資改善收入的機會
3.調節過高收入
‧推動「競爭法」(現已展開),開放市場,消除各種形式的壟斷
4.損有餘以補不足
‧寬減草根階層薪俸稅,另一方面則提高利得稅,以增加政府可動用的收入
‧利用政府收入加強對基層市民生活的補貼,例如交通津貼、公屋租金寬免、學生書簿津貼、上網津貼等
5.推動社會關懷
‧透過與社會服務團體合作和慈善捐獻,達到「以有濟無」的目標
‧政府透過公益金,資助各社會福利機構,服務市民
‧提倡政府、公民社會和企業「三方合作」(TripartitePartnership),促進社會進步(例如成立「關愛基金」)

經濟團體如何協助拉近貧富差距?

1.遵守並尊重勞工法例中對勞工權益的保障(例子:僱主準時供強積金)
2.聘用弱勢社群(例子:聘用智障人士,不要求應徵者進行「智力測試」)
3.組織義工隊,參與社區服務(例子:煤氣義工隊)
4.對慈善團體作出捐獻(例子:香港賽馬會將法定16%收益撥捐公益金)
5.加強員工技術培訓,給予晉升機會

社會服務團體如何改善貧富差距?

1.提供社會服務予基層市民(如食物銀行、僱員再培訓課程)
2.進行政策研究,提出改善方向(如安老事務)
3.監察經濟團體和政府施政(如扶貧政策、環保政策)

個人如何協助改善貧富懸殊?

1.參與義工服務,協助有需要人士
2.量力而為,對慈善團體作出捐獻
3.發表意見和監察政府施政

個案分析(一):
最低工資有效改善市民生活素質嗎

背景:2001年傳媒披露一名年邁清潔工人「嚴伯」日薪只有$100(14小時工作),並蝸居於公廁儲物室內,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並掀起了最低工資的立法爭論。2011年5月,《最低工資條例》最終在立法會三讀通過。在立法過程中,持意見反對者均提出「有力」論據闡述立場。半年過後,雙方的論據又能否經得起事實的考驗呢?

結論:最起碼到目前為止,最低工資法例實施後,其正面之處超過所衍生的問題。箇中原因包括本地基層工人薪金長期受抑壓,與市場合理水平存在較大差距;故此溫和上調對社會的負面影響有限。

個案分析(二):
關愛基金有用嗎

資料:踏入21世紀,香港貧富懸殊問題日益惡化,特區政府提出通過政府與大財團合作扶貧,緩和本港內部「深層次矛盾」,特首因此在2010-2011年度施政報告中提出成立「關愛基金」,政府與商界各投入50億元改善基層市民的生活狀況。一年過後,商界對關愛基金並不熱衷,50億元預期捐款只籌得18億元,當中更只有6億元的捐款已到位,因此關愛基金的效用與原有理想差距極大。

延伸思考題:1.關愛基金屬於「三次收入重新分配」體系中的哪一個層次?
2.關愛基金如何協助基層改善生活?
3.關愛基金有甚麼用處和局限?
4.就你所知,提出改善關愛基金的可行方向。

解決貧窮,市民對政府各有訴求。

撰文:KeithLeung
遵理學校通識科補習名師

小啟:本欄逢星期一刊出,若遇上公眾假期則順延至緊接假期後的一天刊登。
下期2012年1月3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