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將至,然而目下香港卻好像瀰漫着一股悲觀情緒,人人都對經濟前景不感樂觀,甚至有分析預測來年經濟增長只有2%。
香港黃金五十作為一獨立非牟利非政治研究組織,相信客觀的事實和數據:我們深信(一)香港最美好的五十年在我們面前而非過去;(二)接棒把香港建得更美好的將是八十後—我們教育水平最高的一代。因此,我們對香港未來看法是「Thiscityisflying」。
我們認為,在2012年這個「雙春兼閏月」的龍年,假如香港人有一個共同新年願望,那該是把香港建成一個更繁盛、更有活力、更人性化的國際都會,超越倫敦,追趕紐約。
把握零售旅遊機遇
是不是空口說白話?那各位在聖誕節期間上館子容易找位子嗎?逛街時遊客是否擠滿商店?事實上,我們稱2010至2014年為「黃金五年」正因如此。今年股市跌了兩成,出口大幅放緩,歐美債務危機陰霾揮之不去,但零售額在2010年上升18%後今年再增25%,遊客數字再創新高(超過4000萬),連重慶大廈套房日租也高達3000元!勞動市場仍然極之暢旺,十一月就業人數及職位空缺均剛創歷史新高,這一切都事出有因:香港正經歷一個結構性的「第二次高增長期」,抵銷了周期性放緩因素。這正是「黃金五年」的故事。
因此,我們相信,香港只要鎖緊「黃金五年」湧入的無限機遇,把佔我們產值(GDP)93%服務業的「餅」造大造好,香港將可躍升成為下一個國際都會,與倫敦、紐約齊名。這一切都正在發生:韓國旅客人次達100萬人(香港剛成為韓國人最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俄國旅客亦超過100萬(按年上升逾50%);居港法國人亦突破1萬(三年上升逾60%),均創歷史新高。這提供了一個重大的社會含義:香港能吸引世界各地的精英、富人、遊客到來,是因為世界級的服務業水平和基建法制等,因此國際都會/金融中心並不「創造貧窮」,她吸引了全球的人才精英在此工作生活,才造成收入不均。
在比較其他國際金融中心的有關數據下,香港情況與它們相若。事實上當我們細心一看香港過去十年的經濟數據,便會發現香港流動性問題的根源乃整體經濟的停滯。
創富為均富之本
我們一向以「亞洲國際都會」自居,而國際間亦常把紐約、倫敦、香港齊名為「紐倫港」。可是,香港近年的經濟表現卻被拋離:2010年的人均名義生產總值只有25萬港元,倫敦及紐約比香港分別高出75%及146%:這應是香港人向前看的共同增值目標。而總是被香港人看扁的新加坡也在2003年悄悄超越香港,人均收入在2010年已高於香港四成。
香港過去十年的人均收入增長只有按年2%,差不多在區內敬陪末席。可以說,在經濟增長停滯下,勞動人口晉升機會不足,流動性低落。人們常說日本過去二十年為迷失年代,其實香港也經歷了零發展、零建設的「迷失十年」(九十年代我們建成了八間醫院,但過去十年一間新醫院也沒有)。社會流動性除了受惠於教育之外,同樣重要的是明顯的經濟增長!香港必先「創富」,着力提升收入和財富,才有談「均富」的條件。
「黃金五年」正好提供機會改善現時的收入分佈:眼前的興旺並不是倚靠金融地產帶來的,而是香港整體優勝劣敗的故事。零售、餐飲、酒店等行業將在未來幾年受惠於不斷增加的旅客人數,繼續蓬勃發展。因此,「造大個餅」,把服務業的軟件硬件造大造好,創造財富,才是改善收入分配、社會流動的最有效方法。
作者:
林奮強為香港黃金五十創辦人、前瑞士銀行分析員及基金經理
區智恆為香港黃金五十成員,於2011年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環球商業管理學系
曾維謙為香港黃金五十成員,現正攻讀經濟學(哲學)碩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