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年底,總喜歡翻翻各大雜誌的讀書推介,尤喜《經濟學人》的BookoftheYear及《紐約時報》的年度十大好書,看看有沒有滄海遺珠,合心水但之前未發現的漏網之魚。轉念一想,《金融中心》的班底雖然平日浸淫於枯橾的財經術語及數據之中,但不乏無書不歡的書蟲,倒不如來過東施效顰,由我哋組織一個悅讀的年度推介書單。
香港聖公會大主教鄺保羅上個星期發表聖誕文告,批評香港人太過個人主義,政府興建新工程和設施,有居民擔心景觀、樓價或交通受影響而反對,又指政治人物和傳媒推波助瀾,嘩眾取寵。他呼籲市民要理性,為大多數人的利益,作出犧牲和遷就。
我聽完有些不安。我不知道鄺主教是否意有所指,心目中有具體的批評對象,但處理「NotInMyBackyard」難題,只講要求人人犧牲小我大原則,少論有沒有能聆聽少數人聲音的政治過程,動輒就搬出所謂大多數人利益和理性,恐怕只會方便了政府霸王硬上弓,大石壓死蟹。況且有些所謂大多數人利益,睇真啲又未必真的符合大眾利益。
今年有幾樣香港出版物品,記述小數人面對既怠惰又頑固的政府官僚機器,如何以不卑不亢的態度,致力保有自己的社區生活。這些百分百香港出品,花半天就可以全部睇完。期望睇完後,香港人不要隨便叫少數人作出犧牲和遷就。
1)《鐵怒沿線──蓽路藍縷》 影行者、菜園村支援組製作
不是書籍,係120分鐘的DVD,記錄被高鐵摧毀家園的菜園村村民,群策群力覓地建新村,為的是保持原有耕住合一、大家庭社區、動植物共存的社區生活,其間遭遇官僚的各種阻攔,凸顯新界鄉村土地政策的荒謬。菜園村係典型用貌似大多數人利益,壓榨少數人權利的事件。我仍然記得,身邊一些平日好像愛心爆棚的香港人,當年提出過「我想搭高鐵去旅行,好方便。好心佢哋唔好阻住發展。」、「乜都唔拆得,仲使發展?」等粗糙理由,批評村民。橫蠻的態度,令我心寒。
2)《推土機前種花》 周綺薇
講深水埗興華街、元州街的舊區重建,居民與政府周旋數載,期望留住原來的社區網絡。與囍帖街居民自力規劃的努力一樣,在龐大的重建利益面前,深水埗居民猶如蚍蜉撼樹,政府在2009年已成功全部收樓。
本書今年中才出版,可能遲咗啲,但其中的人情故事、老舖歷史,關係着幾代人的社區關係,反映戰後胼手胝足自力更生的庶民精神,十分「香港」,依然動人。通過這本書,也可以一窺政府舊區重建政策有幾咁粗暴。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當日對着協助組織深水埗居民的作者說:「自己區的事,自己解決,不要讓外人插手。」明顯想削弱居民的外界支援。但面對社區一個接一個被毀,哪個香港人才算是外人呢?
3)《改革戰記──營造灣仔》 黃英琦
數地區重建的翻天覆地程度,灣仔必在前列。乘着2003年反政府運動的氣勢,一班進步人士進入了灣仔區議會,嘗試超越區議員的「蛇齋餅糉」層次,把握囍帖街、合和MegaTower、太原街露天市集等事件,推動由下而上的居民自主規劃,與市建局、合和(054)等地產利益集團抬槓,同時要扺擋政府官僚的管理主義。
2004至2007年任灣仔區議會主席的黃英琦,參與其中,盡管未竟全功,但記下了那幾年難得的經驗,還望有心人接棒。
當香港各區的街坊小舖被連根拔起,換來千篇一律的大型商場,建成只有內地暴發戶才買得起的偽豪宅,香港社區重建生了甚麼毛病,盲都睇得出。所謂合符人性的社區規劃,其實不是很難明白。方博
4)《送你一顆子彈》 劉瑜
每次到大陸都會執大堆平書,今年買到內地學者劉瑜繼《民主的細節》後的散文集,不過她這次不只談政治,還談音樂電影,談美國讀書的生活點滴,談年過30、身無男伴的中女人生觀。她這本《送你一顆子彈》去年在內地出版,一直大賣到今年。
當各位OL追看王迪詩,傾慕Daisy的個性,不妨拜讀劉瑜這位留學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的智慧女性,如何演繹我行我素的愛情觀,如何把時政評得尖酸刻薄。
順帶一提,我印象中未見過香港有繁體版,那倒不如返大陸買簡體版,售價不過是25元人仔,平過買杯咖啡,用內地的說法:性價比很高。
5)《PoorEconomics:ARadicalRethinkingoftheWaytoFightGlobalPoverty》
AbhijitBanerjee,EstherDuflo
我懷疑電視台今年的國際大事回顧,有幾多家會提到東非超過1000萬人受災的大饑荒。這次饑荒實際上比1984年埃塞俄比亞饑荒嚴重。但不知是否缺了MichaelJackson的《Wearetheworld》,國際關注度卻大不如前。
饑荒滅不了,值得我們深思國際社會扶貧幾十年,到底有何建樹?兩位熱心的經濟學家,分析過去的扶貧工作,如何影響災民的心理和經濟行為,發現原來有些固有扶貧理論有根本問題,作者在書中亦嘗試行多一步,講述點樣扶貧先有作為。有興趣的讀者可到pooreconomics.com一窺究竟。此書已獲《金融時報》及高盛評為年度最佳商業書籍。
凱柏特
6)《Moneyball》 MichaelLewis
敝欄嘅名Moneyball,可想而知我多喜歡此書,加上BradPitt的電影版在香港上影在即(暫定2月16日),有必要推介。但就算有電影版,喜歡用腦的體育迷(包括所有本欄讀者),書卻不可不看。
正如MichaelLewis另一本書《TheBlindSide》,花了不少篇幅講述美式足球戰術演變,從而解釋主角為何那麼奇貨可居,體育迷會看得津津有味;電影版雖然在美國大收,還帶挈SandraBullock贏得奧斯卡影后,卻變成純粹一個感人故事,完全不是那回事。
7)《Morbo:TheStoryofSpanishFootball》 PhilBall
好看之處不單是足球,而是對西班牙的歷史、文化和地區矛盾的介紹,讀完可挑戰沈旭輝。費高從巴塞轉會皇馬會被球迷擲豬頭抗議,和佛朗哥將軍獨裁統治有何關係?西班牙打世界盃,竟有球迷幫對家打氣?巴斯克分離分子也搞足球?今時今日,還有堅持不用外援甚至外省球員,但仍長期立足西甲的球隊?
8)《SoccerMen》 SimonKuper
《金融中心》多次介紹SimonKuper作品,本書是幾十位足球人物故事結集,勝在全是短篇,如廁伴讀一流。
9)《TheBlizzard》 (www.theblizzard.co.uk)
TheBlizzard是足球季刊,特色一:頁數多(近200)、文章長,創辦宗旨是提供平台,刊載頂級足球記者有興趣寫,但一般報章雜誌未必出版的有深度文章;特色二:電子版(PDF、Kindle、iPad和Android)幾乎免費,下載價錢悉隨尊便,最低消費1便士。
10(《GuardianFootballWeeklyPodcast》 (www.guardian.co.uk)
不是書,是網上足球TalkShow,逢星期一、四深夜上載,我跑步時必聽的節目,內容主要圍繞英超,但每集輪流邀請專研意大利、德國、西班牙、巴西的嘉賓評論,最重要是主持十分抵死,玩食字Gag出神入化,聽了英文水準也有裨益。姚崢嶸
《放膽去闖》大前研一/柳井正
奉旨要寫悅讀推介,才赫然驚覺今年着實沒有好好看完一本書,有些是開了頭或中間插入,卻都埋不了尾。其中包括《1Q84》第三部結局篇,還有《賈伯斯傳》,即係SteveJobs本傳記,其實盧太一早買咗英文版,不過見佢已經開動,不便打擾所以另外搵咗本繁體版,到頭來我好似仲睇得多過佢。趁出差(假期都要返無聖誕假放嘅內地開會)拿了本無咁厚嘅書上機,一氣呵成然後行文趁熱。
《放膽去闖》係當今趨勢大師大前研一,和現為日本首富的柳井正最近出版的合著作品。前者的著作從《企業參謀》(被評為50本最重要的商管書)到這本,過半我曾拜讀,畢竟可以不斷破局出新,兼具亞洲視野的神級大師別無他選。而後者身為Uniqlo的社長,透過FastRetailing(迅銷)的經營哲學,打造了一間能夠在亞洲稱雄的服飾零售企業,並積極開展全球化佈局,另一神人。社長之前亦有暢銷著作《一勝九敗》,其實這本書我早也買了,但看了沒一半就給人一借未回。
城中議論紛紛的熱話是TheCityIsDying,那麼兩位作者大聲疾呼的就是TheCountryIsDying。日本經歷了迷失的20年,不但貿易收支創下近30年未見的赤字,外滙儲備停止增長並且已落後於中國,結構性通縮嚴重影響民生,階級持續下流,而國家負債情況和希臘不相伯仲。日本豈止迷失,直頭衰硬。造就今日這個景況,當中涉及的有積習重重蹣跚難行的官僚體制,和目光短淺愚昧人民的政客,再加上受到過份保護的產業和公司,不斷掏空日本原有的生命力,還有民眾也有其責,因為是他們任由自己的選票助長出賣國家未來利益的一眾。而書中着墨最多的,是社會上喪失了工作熱情和企圖心的年輕人,他們毫無危機意識,對世界大環境的轉變置身事外,只求安逸穩定。其實和我們那群甫畢業就鎖定買樓安居為人生目標的並沒兩樣。這些年輕人最終只會淪為營營役役的上班族,屈服於現狀,挑戰和改變的動力完全欠奉,更不用說競爭力。從中社會只會量產一批又一批無知、無能、無領導力的庸才。兩位同時指出,若要敗部復活,就不能依賴國家或公司或其他人,而是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並要面向世界,懷着勇氣衝出去!所以書名寄語《放膽去闖》。雖則寫的是日本,但充斥我腦子的卻是香港兩字!盧先亞
11)《放膽去闖》 大前研一/柳井正
奉旨要寫悅讀推介,才赫然驚覺今年着實沒有好好看完一本書,有些是開了頭或中間插入,卻都埋不了尾。其中包括《1Q84》第三部結局篇,還有《賈伯斯傳》,即係SteveJobs本傳記,其實盧太一早買咗英文版,不過見佢已經開動,不便打擾所以另外搵咗本繁體版,到頭來我好似仲睇得多過佢。趁出差(假期都要返無聖誕假放嘅內地開會)拿了本無咁厚嘅書上機,一氣呵成然後行文趁熱。
《放膽去闖》係當今趨勢大師大前研一,和現為日本首富的柳井正最近出版的合著作品。前者的著作從《企業參謀》(被評為50本最重要的商管書)到這本,過半我曾拜讀,畢竟可以不斷破局出新,兼具亞洲視野的神級大師別無他選。而後者身為Uniqlo的社長,透過FastRetailing(迅銷)的經營哲學,打造了一間能夠在亞洲稱雄的服飾零售企業,並積極開展全球化佈局,另一神人。社長之前亦有暢銷著作《一勝九敗》,其實這本書我早也買了,但看了沒一半就給人一借未回。
城中議論紛紛的熱話是TheCityIsDying,那麼兩位作者大聲疾呼的就是TheCountryIsDying。日本經歷了迷失的20年,不但貿易收支創下近30年未見的赤字,外滙儲備停止增長並且已落後於中國,結構性通縮嚴重影響民生,階級持續下流,而國家負債情況和希臘不相伯仲。日本豈止迷失,直頭衰硬。造就今日這個景況,當中涉及的有積習重重蹣跚難行的官僚體制,和目光短淺愚昧人民的政客,再加上受到過份保護的產業和公司,不斷掏空日本原有的生命力,還有民眾也有其責,因為是他們任由自己的選票助長出賣國家未來利益的一眾。而書中着墨最多的,是社會上喪失了工作熱情和企圖心的年輕人,他們毫無危機意識,對世界大環境的轉變置身事外,只求安逸穩定。其實和我們那群甫畢業就鎖定買樓安居為人生目標的並沒兩樣。這些年輕人最終只會淪為營營役役的上班族,屈服於現狀,挑戰和改變的動力完全欠奉,更不用說競爭力。從中社會只會量產一批又一批無知、無能、無領導力的庸才。兩位同時指出,若要敗部復活,就不能依賴國家或公司或其他人,而是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並要面向世界,懷着勇氣衝出去!所以書名寄語《放膽去闖》。雖則寫的是日本,但充斥我腦子的卻是香港兩字!
盧先亞
12)《南渡北歸》 岳南
2011將盡,回想一年大事,母校百年慶典因諂媚權貴引起軒然風波,最為傷心。百年前,來自印度孟買巴斯商人麼地爵士捐資建校,百年後主禮者不是麼地後人,而是一個迫害知識分子不斷的執政共產黨權貴,校長還侈談大學使命,實屬厚顏。
近年在內地知識分子間吹起一股民國熱,本地早有遺老董橋、才子陶傑,推崇民國時代乃中國文化之黃金時代,一如納粹興起前夕德國威瑪時代。內地作家岳南3大冊作品《南渡北歸》,是關於民國知識精英、學術大師的血淚史。他們經歷抗戰,南渡大後方,在西南偏僻艱苦環境下著作不斷,出版一本又一本學術巨著。
抗戰勝利,北歸後旋即陷入內戰,昔日情如手足,亦師亦友,因政見而割席,互相出賣,兩岸分裂,老死不再相見。留守內地的大師在政治掛帥下學術生命終結,或因投身政治而喪命。在台灣的大師雖無學術言論自由,但蔣介石至少仍屬儒家傳統,不會動輒批鬥知識分子。最幸運算是留在殖民地一批,雖不時慨歎中華文化花果飄零,但在桂林街、農圃道、馬料水山頭,總算留下了新儒家思想血脈。
人亡學廢更如何
我一直懷疑當國家總理、統戰部長、特首、發展局局長高度表揚港大國學大師饒宗頤為人間國寶之時,有否想過晚年在廣州中山大學雙目失明的國學大師陳寅恪,口述完成60萬字作品《柳如是別傳》,無法出版時的心情。《南渡北歸》一書記錄了多少比饒宗頤學術成就高的大師,在共產黨之下毀掉了學術生命。饒公因在殖民地港大,可自由進出巴黎國家圖書館,翻閱伯希和取走的敦煌文書,與歐洲漢學家往還。
陳寅恪此時正要應付康生及紅衞兵,被封為中山大學「特號反動權威」,3名女兒下放農村,剩下兩老已盲及傷殘,還要面對紅衞兵拳打腳踢,據《南渡北歸》一書引述,陳去世是聽到高音大喇叭叫他名字參加批鬥遊行,渾身發抖,尿濕褲子而嚇死,「三百年乃得一見的史學大師就此遠去。」(南渡北歸三、離別:陳寅恪之死,頁440至443)。
徐校長你卸任後,我會寄上《南渡北歸》3大冊予閣下,在香港談知識分子及大學使命時,要多看一點中國近現代史,然後你才會明白香港的角色是甚麼?饒公與陳寅恪1949年後命運迴異,一個能在今天長壽健康與統戰部長握手,一個則由女兒追憶父母及家破人亡遭遇,這真是一場偶然嗎?
添馬男
今年大新聞首選Neutrino錄得超光速及發現HiggsBoson蹤影。初步成果一反傳統地事先張揚,相信是為了保持納稅人的熱情。最近訂閱了《NewScientist》等RSSFeeds,自此前線科學發現連同專家親自解說以光速送上,停看二手報道,是我的ChangeoftheYear。
13)《TheAtheist'sGuidetoReality:EnjoyingLifewithoutIllusions》
AlexRosenberg
剛出版的《TheAtheist'sGuidetoReality:EnjoyingLifewithoutIllusion》逐字看了兩次,是無可置疑的BookoftheYear。RichardDawkins反宗教迷信公認最激,哲學家AlexRosenberg卻認為他反得未夠徹底,留下餘地讓幻象(Illusion)佔據人心。科學雖然未能解答全部問題,人應有足夠信心接受只有一個遵守物理定律的現實(Reality),此外全是幻象。教授首先耐心地解釋,複雜的有機生命怎樣由無機分子的化學作用演化出來,只因受制於第二熱力定律而不可逆向,沒有任何外在旨意(Purpose)悄然操縱。推論以此為起點,向終極真相進逼:沒有神,宇宙沒有旨意;生命沒有獨立意義,人的存在只是偶然,沒有靈魂,沒有前世來生;沒有游離意志(FreeWill)。夠了?未!還有自我(Self),亦只是幻象。
在無神的現實裏,人接受道德只因它比不道德讓人活得更舒服,愛只是人間交往的策略,歷史只是故事,沒有意義和旨意……。既然人的道德觀原來都建基於虛幻,推論的終點只能是虛無(Nihilism)。至此,還有甚麼可以依賴?有,人類社會通過基因和文化承傳演化出一些普遍的規範特質,經過適者留存(Adaptation)的篩選,成為核心道德觀(CoreMorality)。不殺人,不奪他人所有,願意合作,世界人權宣言等都是CoreMorality元素,和DalaiLama剛出版的《BeyondReligion:EthicsforaWorld》所探討的普世倫理相近。因此,現實的虛無雖然冷酷,但自有其道德規範助人存活,無須靠神的旨意,作者歡喜地稱為NiceNihilism。
Nice與否,空虛就是空虛,需要填充。無神哲學家A.C.Grayling新書《TheGoodBook:AHumanistBible》為接受現實的讀者適時送上文學心靈清湯。
Rosenberg博覽人類知識後,跨越最後的一步,雲霧之外,一片澄明,勇氣可與史賓諾沙寫出大逆不道的無神論著作相比(StevenNadler,《ABookForgedinHell》)。被TheAtheist'sGuide改變的世界觀,才是真正的ChangeoftheYear。
「Attimesmylifesuddenlyopensitseyesinthedark……」─TomasTranstromer,"Kyrie"TC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