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廠價市場化 粵桂作試點天然氣價改革揭序幕

出廠價市場化 粵桂作試點
天然氣價改革揭序幕

【本報訊】內地國產天然氣價格偏低一直為人詬病,面對氣價低企造成資源浪費,發改委昨推出天然氣價格機制改革,率先以廣東及廣西兩省為試點,將天然氣價與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市場價格掛鈎,同時以上海為定價參考基點,統一門站氣價,既能鼓勵企業生產天然氣以保障供應,又可改變氣價混亂情況,料中石油(857)及中石化(386)最受惠。 記者:陳韻妍

隨着多條天然氣管道相繼投產,氣價監管難度大增,加上進口天然氣數量不斷增加,而且原本依據成本變化而調整氣價的方法難以衡量消費需求,故中央早已考慮將天然氣價市場化,但改革礙於高通脹一拖再拖,直至通脹風險降溫,氣價改革終出台。

鼓勵生產保障供應

發改委負責人坦言,天然氣價改革的最終目標是開放天然氣出廠價格,即將出廠價市場化,現時先以粵桂為試點,主要是探索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稀缺程度的價格調整機制的成效,逐步理順天然氣與可替代能源價格的關係,為全國推行做好準備。05年以來,陸上天然氣出廠基準價上調了3次,目前為每千立方米1155元(人民幣.下同)。
中央選擇粵桂作試點,主要考慮這兩地是新興天然氣市場,氣源更接近國際市場,按試點改革機制,粵桂門站價格分別每千立方米2740及2540元,僅高於澳洲液化天然氣(LNG)價,但遠低於兩省其他氣源及LNG價格,故料不會推高兩省天然氣價格。

中石油、中石化最受惠

分析員認為,天然氣價格逐步邁向市場化,可縮短進口與國產的天然氣價差距,提高企業生產天然氣的積極性,對擁有上游天然氣源的中石油及中石化最有利。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稱,試點變相為天然氣價格改革拉開序幕,但中央應同時制訂一系列配套措施,以兼顧各方利益。
按照改革方案,天然氣價將按「市場淨回值」方法定價,即把天然氣的銷售價與進口燃料油及LNG這兩大可替代能源的市場價掛鈎,並以上海的計價為基礎計算門站價格,作為全省氣價上限,然後再在這基礎上倒扣管道運輸費,得出各環節的氣價;門站價格會定時調整,初步每年一次,而頁岩氣、煤層氣及煤製氣三種非常規天然氣的出廠價會由市場調節。

天然氣價格機制改革試點重點

‧將定價方式改為按「市場淨回值」定價,即天然氣銷售價格與其他可替代能源的市場價掛鈎
‧以上海市場作為計價基點,分省制訂統一門站價格
‧由國家制訂統一門站價格上限,供需雙方在這價格水平下自行協商實際交易價格
‧門站價格定時調整,由每年逐步過渡到每季
‧對頁岩氣、煤層氣及煤製氣三種非常規天然氣的出廠價格實行市場調節